元宵模子
(2010-02-27 13:23:13)
标签:
元宵节元宵模子追根溯源文化 |
分类: 我的心情 |
元宵节就要到了,忽然想起了海派清口演员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周立波在其中谈了两种“模子”——“打桩模子”和“元宵模子”,其中对元宵模子有过这样的一番描述:
从本意上看,元宵模子应该是为那些不太会做元宵(汤团)的人提供的制作工具。把做元宵的材料(包括米粉、馅)按照规定的次序放在该工具内,按压一下,一个完整的元宵便制作成功了。现在机械化的生产,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周立波所说的“元宵模子”,指的是专门以有钱人家的太太和小姐为诈骗对象,以达到骗吃、骗玩、骗钱等目的特殊人群。这种人往往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一副讨人喜欢的模样,且能说会道,甚至还会常人不及的某种技能。因而,很能讨得女人的喜欢,以至陷入被其设下的圈套而不能自拔。这种人在上海滩上被俗称为“吃软饭的”,也就是说专门靠女人吃饭的人。
为什么这种人会和元宵挂起钩来呢?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女人是最没有地位的,种种清规戒律限制了妇女的幸福,甚至自由,她们只能成天生活在家庭的小圈子里面,不能随意出门逛街,有些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甚至只能生活在楼上,连下楼活动都受到很多的限制。可是一年中惟有元宵这一天倒是例外,所有的女人,无论贵贱,都可以在这一天出门活动,放松心情。她们或参加庙会,看看热闹;或逛逛大街,顺便买些针头线脑。甚至还可以观赏晚上的灯会,领略一下热闹的气氛。总之,这一天真可说是妇女们最最轻松、最最开心的日子。
关于元宵的盛况,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浓墨描绘。比如说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再比如说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这样难得的机会,自然也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私订终身的大好时光。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讲述的都是这方面的故事。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重性。正由于街市的热闹和众多女人的参与,也就衍生出了一些不法之徒专门针对女人的犯罪行为。有拐骗女孩养大后高价出卖的,如《红楼梦》中甄士隐女儿甄英莲的遭遇;有强抢民女纳为妻妾的,如戏剧《王老虎抢亲》的故事等,都是利用元宵节这一特殊的日子做下的坏事。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上海滩把那些靠骗取女人钱财生活的人隐喻为“元宵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