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扩散理论

(2010-02-24 13:38:53)
标签:

创新

创新扩散理论

扩散模型

教育改革

启示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创新扩散理论 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 罗杰斯(E.M.Rogers)提出的。罗杰斯给创新下的定义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事件或事物。

从罗杰斯给出的这个定义看,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从传统的黑板到电子白板、从以讲为主到以学生实践为主……每一项教育改革,都带来新的观念、新的事物、新的挑战。这些“新颖的观念、事件或事物”如何才能被学校的教师所理解,并由点到面、由少数人到多数人逐渐实践起来呢?罗吉斯提出“创新扩散理论”来予以回答。

罗吉斯认为,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革新者”就是那些敢闯敢干的人,是新观念的提出者或者新产品的制造者;受到他们的影响稍后跟进的这些人称为“早期采用者”,他们是相关群体的观念引领者,有自己的想法,受到人们的尊敬,能够敏锐地感受到“革新者”的所作所为,看出其中的价值,并开始效仿。“早期追随者”和“晚期追随者”是在看到“早期采用者”的实践成果之后先后加入进来的人群,他们凡事都要深思熟虑,没有“早期采用者”的率先尝试,他们不会贸然去做任何的事情。“落后者”是最为保守的一个群体,他们从来看不到改变的迫切需要。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相关群体人数的10%25% 时,扩散的进展会突然加快,扩散进入所谓的“起飞期”;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们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

研究型课程的推进情况,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扩散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的几年时间内,伴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理念的形成和课程改革方案雏形的出台,少数学校的领导已经看到这一新的课程体系的变革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在学校里开始实施研究型课程。到20022003年左右,上海市的三类课程体系正式建立起来之时,这些“早期采用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型课程实施的经验。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在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下,举办了上海市研究型课程系列展示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陆续参与进来,研究型课程进入了“起飞期”。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有关部门对研究型课程态度的一些变化,以及负责研究型课程的人员的频繁变更,研究型课程进一步深化实践的动力不足了,课程建设进入了“高原期”,处在了一种“饱和”甚至还有回落的状态。

“新颖的观念、事件或事物”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点也要引起人们的注意:首创时尚和思潮的人与最终接受别人首创的大多数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同在一个领域工作,但相互之间的沟通并不是特别的好。“革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想要革命性的改变,寻求的是大的突破;而“早期追随者”和“晚期追随者”都是以自己的工作单位为阵地来开展变革,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使每一项变革都能适应单位原有的复杂格局,因此,他们追求的变革是渐进式的,是部分改进。如果需要,他们也会冒险,但在此之前他们会首先布置好安全网。

由此可知,任何一项改革计划都不会毫不费力地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另一个群体之中。如果要实践一个新的主张、新的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发挥好少数人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早期采用者”。10%25%的“早期采用者”是新的主张、新的要求能够得到落实的关键人物。当然,“早期采用者”不是随便那个人都可以担当的,“革新者”不能守株待兔,应该主动出击,根据改革项目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以便这些新主张、新要求能够尽快地让大家理解。

第二,给“早期采用者”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就改革项目开展针对性的实践,让他们首先体会到改革带来的收益,增强自己进一步改革的信心。

第三,对早期采用者”的实验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推广和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改革带来的效果,激励“早期追随者”和“晚期追随者”们也开始进行改革实践。

第四,有相应的培训机构和理论研究者,对这一改革项目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发现内在的规律和价值,探寻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此项工作的路径和可能性,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改革的实践,并力求改革的初衷在实践的过程中“拷贝不走样”。

这些事情,都是管理者应该特别关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