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
(2009-12-02 12:41:27)
标签:
重点课题开题会议教学改进教学效益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12月1日下午13:30,我领衔的上海市重点课题《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虹口区区域推进初中教学的实践研究》正式开题。上海市教委科技处苏忱副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吴刚教授、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先生作为专家参加了开题会议,并做了非常精彩的点评。虹口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潘惠琴、教育局局长王立强等也参加了开题会议。
开题是课题被批准立项后正式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个工作环节,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从课题选题、申报到课题立项,都属于课题的前期工作,课题组的成员们对课题的的背景、目的意义、指导思想、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研究步骤、成员安排、研究条件等做了反复的推敲和论证,并得到了专家的点拨和帮助。开题实际上是课题研究的一次再论证、再设计,目的是使课题的立论更加完备、准确、有理有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尽可能地明晰化,让课题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较好地理解研究的内容和意图,以便大家在研究过程中按照设定的方向推进,不走或者少走弯路。开题也是课题组成员和专家们近距离交流,从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一次好机会,专家们对课题的评头论足、对研究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的预测、对今后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会给课题组的成员很大的启发,帮助我们理清研究的思路。
自从《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被确立为省部级的重点课题之后,我对课题开展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10月份的初中教育工作会议,实际上就是这一课题的推进会。从11月份开始,中教科协同教研室又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深入学校访谈教师和领导,了解大家对课题的认识和实践情况,了解学校确立的子课题是否找准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向是否明确,是否能让教师很自然地去实施教学改进。
关于课题本身,从9月份的课题立项评审会到昨天的开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变化和调整:
1.课题关键词——教学改进。
原来的说法是:“教学改进就是在深刻把握课程教材内在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进行再设计,让教学过程实现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的‘三序合一’。”在立项后的讨论和反思中,感到这样的说法既比较抽象又比较狭隘,因此做了新的表述:
改进:改变原有状况,使进步。
教学改进:改变现有的有违教育规律或者低效的课堂教学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学改进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或者说信念):
第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进是保证学校中心工作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教学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的过程,不肯能通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改进就能完成。课题研究是有时间限定的,教学改进则是持续跟进的。
第三,教学改进的推动力是专业技能的分享,团队的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专业分享,对教师行为的改变有着很好的帮助和支撑作用。
第四,教学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政策、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研互助、心理研究等多方面力量的整体推动,才有可能取得成效。教师个体在教室里单打独斗式的改进,会非常的累,而且会受多方因素的牵制。
第五,教学改进要有清晰的目标,每个成员要明确各自的任务。
2.研究内容——突出课前、课中、课后改进这三个环节
最初的研究内容有六个方面(见9月16日的博文),在10月份的初中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四个抓手”做了呈现(见10月23日的博文),在本次开题会议上,我又将研究的内容更进一步的具体化,特别关注了课前、课中、课后改进这三个环节,具体的内容如下:
1)课前改进——核心是备课
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改进:一是课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突出教学目标设置的改进、教学内容挖掘的改进、教学重点和难点厘定方法的改进等;二是学情分析的研究,突出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的技能起点、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分析的改进;三是教学环节设计的改进,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学案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改进。
2)课中改进——核心是上课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学生学习的改进,包括: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倾听、互动状况、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要求达成情况等;二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改进,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对话状况、指导学生、教学机智等;三是课程性质的改进,包括:教学目标达成、重点突出与难点突破、教学实施、课堂评价、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四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改进,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民主、创新思维培养、关爱、师生关系等课堂特质。
3)课后改进——核心是作业辅导与评价
作业方面突出作业的可解释性,作业布置、批改、讲评环节的改进,如何按照遗忘规律合理布置作业等的改进;辅导方面突出预防性的辅导、巩固性的辅导、心理咨询和激励性的辅导等的改进;学习评价方面注重和目标的对应,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评价、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维度思考改进的策略。
3.项目跟进——提供专业支撑
教学改进的主体有自觉与非自觉两种行为。无论那种行为,都要避免“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的境况。因此,课题组有计划地设置了一些项目,跟进教师的教学改进,了解教师的改进状况,指导教师的改进行为。目前设置的项目有:
范式备课项目、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项目。这两个项目是针对课前改进的;
听课评课项目、课堂评价项目。这是针对课中改进而设计的;
作业设计项目、命题研究与双向细目表项目。这是针对课前、课后的改进设计的。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还将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的项目,有目的地增添新的项目,促进课题的有效实施。
4.关于评价——借用外脑
在原来的研究内容中,有一项内容是评价方面的研究。原来的思考是自主设计评价的指标和体系,对虹口区当前的初中教育现状进行前测,三年之后再进行一次测量,通过前后测量的比较,来分析课题推进的效果。在讨论和反思中我们认为,这样做要牵涉很多精力,而且做出来的评价工具很可能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如果真的这样,就很难检测出教学改进的状况,这对教师的努力是一个打击,也会得出错误的科研结论。
参加了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建立中小学生质量分析、反馈、指导系统项目”高级研修班之后,我发现这件事情可以借助教育部的力量来做。前两年,教育部曾在我区进行过初中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全样本的教育质量监测,也有非常详尽的关于各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数据。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点,等课题推进两到三年之后,再请教育部项目组到我们区进行一次质量监测,两次数据的对比,能够看出我们教学改进取得的成果,而且可以做到标尺科学、规范。
我将上述想法和张民生先生以及教育部基教司的刘坚老师等进行了探讨,大家认可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明天的博文,将重点介绍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