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恰当的交流

(2009-11-06 08:56:14)
标签:

语言艺术

交流沟通

交流原则

慎下定论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恰当的交流”是《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一章内容。在本章中,海姆·吉诺特就师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孩子总是从父母和老师与他们交流的方式中,感受成人对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并以此影响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父母和老师的话语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海姆·吉诺特指出,“健康的成长来自于孩子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可以逐渐激发和培养的。”

1.交流的基本原则

“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是交流的基本原则,适用于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所有交往。无论是教师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提出要求、批评或者表扬孩子、对孩子进行各种类型的评价时,都要遵守这一原则。

2.运用原则的案例

1)生气的艺术

老师每天面对着逐渐加码的教学压力,面对着一次次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令人生气的情况。如果学生的某种行为引起了教师的不满,教师没有必要一味忍耐,完全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要特别注意不要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去伤害别人。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控制,这个时候要多用“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和学生,尽量避免使用“你”的语言来攻击学生。

一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将颜料弄洒了。懂得语言艺术的教师会说:“噢,我看到颜料洒了,我们的找块抹布并弄些水过来。”喜欢攻击学生的教师会说:“你真是笨死了。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不小心?”

两个男孩把面包做成子弹,在教室里扔来扔去,搞得教室里一片狼藉。懂得语言艺术的教师会说:“看你面包做成了子弹被扔的满地,我很生气。面包可不是用来打人的,这个教室需要立即清理一下。”喜欢攻击学生的教师会说:“你们两个喜欢惹事的家伙,把教室搞得像个猪窝。还不马上将教室打扫干净!我要把你们做的这些讨厌的事情告诉你们的父母。”

2)减少敌意

孩子不是教师的附属物,他是独立于教师之外的,但这种独立有可能导致敌意。教师应该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独立的滋味。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的敌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独立,他对别人的怨恨就越少。

减轻孩子敌意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他在学校里的事务。有一天,正在上课的时候,教室外面下雪了。孩子们都跑到窗户那边一边观看,一边兴奋的欢呼叫嚷。老师给了他们一个选择:要么安静地看雪,要么回到座位上继续自己的事情。于是孩子们立刻停止了叫嚷,安静而且愉快地看着外面的飞雪。

避免对孩子发号施令也是减少孩子抵触情绪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教室里比较嘈杂的时候,教师可以说;“这里的噪音让我很不舒服。”也可以喊:“停止吵闹!”这两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要邀请孩子合作,与其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如改善他们的情绪。

认同孩子的感受,也可以有效减轻孩子的抵触情绪。上体育课的时候,一个男生不愿意下水。“水太凉了”,这个学生叫道,“我的身体不舒服。”老师如果说:“有问题的不是水,而是你。游泳池的水温正合适,不要找借口了。你的嗓门倒是蛮大的,怎么性格那样懦弱呢?”那自然就会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对立。如果教师说:“你的身体不舒服,而且对你来说水也太凉了,你希望自己今天不必跳到游泳池里,对吗?”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和尊重。

3)避免下定论

在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避免对孩子进行诊断和预言。更不要把孩子的往事或者孩子的家人牵扯进来。诊断孩子是危险的,将孩子与别人对比也是有害的。孩子总会不由自主地实现老师对他的悲观预测。

一个孩子上学迟到了,他的老师对他说:“你这次迟到又有什么理由吗?”孩子告诉了老师自己的理由。老师说:“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相信。我知道你为什么迟到,你肯定是因为睡懒觉,早上赖着不肯起床。我还记得你的哥哥也是一样懒惰。如果你不改正的话,不会有好下场的。”

在一分钟之内,这位教师就违背了好几条教育的原则。他对孩子进行诊断,给孩子做定论,还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难堪。他攻击了孩子以及孩子的家人,并且做出了悲观的警告和预言。

4)询问的艺术

老师对学生进行询问,是每天都会遇到的。老师的询问对孩子的生活有着具体的影响,如果老师的询问充满敌意,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像被放在刑具上接受严刑拷打一般。

“为什么”一词曾经是用来表示询问的,但它的原始意义却早已消失殆尽了。由于滥用,现在它成了批评的引导语、制造敌意的开端。读一读下面的话,就能体会得到。“你为什么不能变得乖一点呢?”“你为什么非得和别人打架不可?”“你怎么老是这样冲动?”

在一次测验之前,一个孩子对老师说:“我还没有准备好要考试。”老师听了之后,意识到不能去问孩子问什么,因为问了之后孩子就会竭力地寻找借口,说些半真半假的话,甚至撒谎自卫。老师说:“看来我们出现问题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的呢?你有什么建议吗?”这样的对话产生了戏剧般的效应。

5)尊重孩子的情感

老师应该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情感。应当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

老师应当小心翼翼地不让孩子混淆自己的感觉。他不会告诉一个正在生气的孩子“没有什么好生气的”,也不会告诉一个吓坏了的孩子“没有什么好怕的”。当一个孩子被告知“没有什么好怕的”的时候,他的恐惧反而增加了3倍——除了原来的恐惧之外,现在又因为自己害怕和无法掩藏害怕而更加恐惧。

孩子过来向老师问问题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情感。对于孩子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老师是有现成答案的,但老师最好不要立即给出答案,这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无知或者能力很差。教师应认真倾听问题,并将问题复述给孩子,看孩子是否理解了这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领悟问题的答案的。急急忙忙地给出答案,不仅是孩子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个小女孩被问道开学第一天的感觉如何,她回答说:“还不错,就是有一个女教师总是唠唠叨叨的。”相信这样的话语会有不少学生说过。许多教师都相信训话的力量,然而,无论道德说教还是知识性的解释都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对孩子而言,学习如果不包含感情的成分,就永远难以成功。老师一旦忽略孩子的情感,孩子的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恰当的交流不仅能够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师应当做到:激励孩子学习;鼓励孩子自治;树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增强孩子的自信;缓解孩子的焦虑;消除孩子的恐惧;减少孩子的挫折;平息孩子的怒火;化解孩子的冲突。

做好恰当的交流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需要学习、练习和自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