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搭桥
(2009-11-04 06:43:47)
标签:
高中化学原电池盐桥教学搭桥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听《原电池》一课随想
前一段时间,听了一位高中化学教师上的《原电池》(人教版)这一课,有一些感触,这里略述如下。
一、主要环节
1.教学引入:
一个故事: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她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一些国际上知名的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病症也未能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就没治了吗?
点评:这是不少化学老师在讲解《原电池》这节课的时,都喜欢讲述的故事。从教学情境创设的角度看,我认为这个故事还是很得体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让学生尽快由课下休息状态进入到学习状态;二是激发兴趣;三是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作铺垫。这个故事显然具备了上述要素。
2.知识回顾:
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原电池的一些概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
一是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引导学生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两个电极金属的活泼性不同;电解质溶液;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组成闭合回路。
二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Cu-Zn-H2SO4原电池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如下:
(负极)
教师还通过多媒体手段,具体演示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给大家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印象。
点评: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是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后续学习的改进型的电池,结构上和单页的铜锌原电池可能有所差异,但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是相通的。因此这里的回顾和强化非常重要,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新课教学
1)认识盐桥:
原电池的主要功能是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铜锌原电池存在的问题:由于锌片与溶液直接接触,反应一段时间后,难以避免溶液中有Cu2+在锌片表面被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负极(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负极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反应终止了,也就无电流再产生。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介绍盐桥,说明盐桥的两个主要作用:沟通回路;保持溶液的电中性。
2)随堂练习:
请根据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要求:写出正极和负极的材料、电极反应式,并绘制出实验装置图。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一练习,有的同学从最简单的单页原电池做出了回答,也有不少同学借助盐桥,绘制出了双页原电池,并作出了很精彩的回答。
点评:揭示已有知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办法,把新知识学习的因果关系交待的很清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知识的巩固和形成性的评价,通过随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效控制了教学的节奏。
3)科学探究
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做了如下的工作:
首先是猜想。让学生明白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的浓度)、电极的横截面(插入进去的程度)、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电流的大小。
其次是方案设计。如何做这个实验,并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体会到这其中有两种不同的方法选择:一是控制变量;二是对照实验。
第三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以教师提供的种类不同的水果为电解质,进行自主探究,并回报自己的探究成果。
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猜想、方案设计、方法选择这几个环节的引导和强调,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其一,这几个都是科学探究非常关键的环节,牢牢把握好这几个环节,可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二,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所进行的探究只能采取有控开放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明了探究的任务,避免思维的混乱。
4.课堂总结
具体内容略。
二、我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感受,就是搭桥。“盐桥”搭建起来了氧化还原反应持续进行的桥梁,让原电池可以持续的工作。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要通过搭建一个适当的桥梁,来鼓励学生充满乐趣、持续地开展学习。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方面的桥梁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去搭建的呢?
第一,教师要搭建学科知识前后关联的桥梁
在这节课的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的并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有:金属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等知识;本节课中新学习的知识是“盐桥”;后续课程和本节知识有联系的是各类化学电源、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内容。教师自己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就会更加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教师要搭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很多,比如说电源、内电路、外电路、电源的正负极等等。现在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习原电池的时候,想不到物理上的相关知识;学习电源和电路的时候,不能和原电池建立起相关的联系。结果导致一遇到学科交叉的内容就会造成学习障碍。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就在正负极的判断上出现了障碍,教师帮着分析了仔细的梳理,才让学生明白。如果教师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一番情况又会怎样?
第三,教师要搭建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本质的桥梁
《原电池》这节课,是学习电化学的开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在这一章的开头,教材就特别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电化学是关于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装置、过程、效率的一门学科。从电化学的角度再来思考盐桥,是否会有新的想法呢?
有了单页的原电池,再引入“盐桥”,充分体现了通过装置的改变来提升转化效率这一电化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盐桥”,就可以为学生了解什么是电化学搭建一个很好的桥梁。
如果上述的说法成立,那么就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本节课的科学探究——有关影响水果电池电流大小的探究,是否和“盐桥”这一主题相吻合呢?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了有关原电池的基本知识,在第一次学习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水果电池相关问题的探究是否更加合适?本节课的新授内容是“盐桥”,但科学探究却是最简单的原电池,是否在设计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