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公式
(2009-10-29 06:37:32)
标签:
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分担责任同心协力合作前提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这个话题也是和陆伯鸿老师聊天的时候侃出来的。
谈到合作,陆老师很有心得,从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一直到工作岗位上的合作,他总能用非常通俗的话语揭示其中的内核。他还给出了一个合作的公式“1+1=1”,来说明合作共事的过程中双方之间的关系,很有哲理。
如果从数学运算的角度看,“1+1=1”是不成立的,一定要赋予每一个数字具体的含义,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我觉得,可以将上述关系式做一点改进,用“x+y=1”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表达。在这一公式中,x和y分别代表合作的双方,其取值范围分别为:1>x>0,1>y>0。
x≠0或y≠0是合作最为重要的标志。因为x、y中的任何一个等于零,则另一个就必然等于1,这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是另外一方做的,显然不存在合作。x、y的取值可以不同,不同的数值,反映了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贡献的大小。即使是两个人合作去做项目,不同的项目中x、y的取值差异可能也会很大,因为x、y的取值既取决于项目自身的性质,也取决于两个人自身的状况。
“x+y=1”这个公式蕴含着遵守规则、分担职责、同心协力的意义。
首先,等式本身就是一种运算规则。它提醒我们,要合作做好一件事情,前提是大家都遵循共同的规则。体育比赛是团队合作最具体的体现,不论什么样的比赛,都有特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是对运动员行为的规范,也是判定比赛成绩的标准。新课程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不少教师在课堂的实践中,也注重让学生“合作”一番,但在操作过程中常常缺乏一定的规则来规范,结果造成“合作”总是流于形式。
其次,等式体现了责任分担的合作要义。要合作做一件事情,合作的团体成员每个人都要分担一定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异议,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来分担这些责任。前一段时间在教室里观看一节课,内容是机器人的程序设计,学生3人一个小组,老师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布置的任务是:一个学生负责编程,一个学生负责观察,一个学生负责记录。结果,每个小组负责记录的学生,整节课就拿着一个记录手册,将另外两个同学报给他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手册上,基本上没有参加程序设计的思维过程,这样的任务分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真正的责任分担,是大家一起来讨论程序模块的数据设置,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有人负责将程序命令输入电脑,有人负责操纵机器人,有人负责将讨论的要点和关键数据记录在案。
再次,等式预示着要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必须同心协力。如果x、y双方思想不统一,行动上背道而驰,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就是一个取正值,一个取负值,则就失去了合作的前提。几匹马拉一辆马车,不同的马力道不一样,贡献的大小不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它们都向同一个方向使力气。这就是合作。
对一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在“x+y=1”这一合作公式中,x、y的取值是可以确定的,确定的前提是合作的各方都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及短处,在这个基础上,理性地判断自己和他人可以做好的部分,然后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团队合作也是一种社交活动,需要团队中的成员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要有合作的精神和参与的意识。因为他人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常就是在与他人共事、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被认识到的。
团队合作,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