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敏感之心,担当引领之责
(2009-07-17 13:08:28)
标签:
敏感之心机制创新引领之责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7月16日~17日,局机关干部召开专题会议,总结上半年的工作,筹划和讨论下半年的工作。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宋妍同志,虹口区副区长华东平同志参加了本次会议,倾听了各个科室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分别作了重要的讲话。
根据要求,我也在会议上做了一个发言,从三个角度谈了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持敏感之心
先看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我刚到上海工作的那一年。家搬到上海,住在一个租借的毛坯房中,正好赶上暑期的高温,每天晚上都要打开窗户,让空气自然流通,以便降温。由于靠近高架,飞驰而过的车辆声音,让我感到异常嘈杂,心也静不下来,以至于连续多天难以入睡,每天都昏昏沉沉的。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我的住房离高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紧靠高架的居民,噪音更大,他们如何吃得消?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我的家乡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云台山的。有这样一个说法:云台山被发现,还要得益于一个外地到焦作任职的主要领导。这位领导很喜欢摄影,到了闲暇的时候,就会到焦作各地去转转,顺便拍摄一些风景,他来到了云台山这个地方,被这里的优美风景所吸引,才有了后来的旅游开发,才有了现在名满天下的赞誉。云台山的景观一直都在那里存在着,为什么当地人不知道开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和一个事物的密切相处,使得自己对这一事物越来越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和了解就逐渐变成一种背景信息,你继续生活在其中,但你已经不太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了,除非它发生了一个突然的变化。
上述的案例是这样,教育何尝不也是这样呢?作为教育局的机关干部,每天都和相关的学校打交道,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就会让很多事情变成了一种“背景信息”,而我们在其中逐渐失去敏感之心。原本很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可能就被忽视了,一些管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看不见了。
比如说,当我们走进学校,走进教室里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放?面对讲台一排排整齐排放的课桌椅,被大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从来不去思考这其中有怎样的隐喻。其实,一排排整齐排放的课桌椅,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观念,那就是学校鼓励单打独斗式的学习方式。在一百年之前,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是适合的,因为当时的学习主要以掌握知识为主,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快,学习主要是一种个人行为。在今天,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按照指数规律递增,一个人再按照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学习,完全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通过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迫在眉睫。但一方面喊着课程改革,倡导合作学习,另一方面又在教室里鼓励单打独斗,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以前因为班级学生数量多,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包括高中在内,一个班级也就30多个学生,已经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课桌椅的摆放,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大家已经看不到这其中的矛盾了。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案例。更多的教育政策和信息,如果经过了多次的重复之后,让我们失去了敏感之心,那就有点可怕了。比如说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引领我们今后十多年的教育发展;比如说上海市出台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等等,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敏感之心,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服务学校的自主发展。
二、着力机制创新
保持敏感之心,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创新工作的机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炼经验。
我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感到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比较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统一的要求太多,教研组个性化的实践不够,造成教研组被动地跟着教导处走。为此我提出一个要求:“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我让教研组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特别提出指标不要多,3到5条即可,关键是实践中容易操作,便于形成共识。我的想法是,先从一些大家最容易做到的要求开始,让大家感到一堂好课并非十全十美的,是根据评价的标准来确定的。当大家都能比较熟练地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备课上课之后,教研组再进行讨论,增加1到2条新的标准,逐渐提升对一堂好课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中,每个教研组都制定了具有本组特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因为针对性比较强,也是大家自己讨论制定的,因此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教学的效率在其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这样的一个案例告诉我们,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并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敏感地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在2008学年度,我们针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出了“初中听课项目”和“校际集体备课项目”,从备课、上课两个层面来帮助学校教师梳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素养,从项目实施的情况看,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这实际上就是机制创新的案例。面对马上就要到来的2009学年,我们已经有了新的机制创新的举措,就是通过课题引领,鼓励各个初中学校自主发展。在前不久的初中校长书记暑期培训中,这样的举措已经和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沟通。
创新无止境。创新又是一个单位、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要通过所谓的创新给基层增加新的负担,要通过机制的创新为基层减负径,为基层服务,促进基层学校自主发展。
三、担当引领之责
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在讲话中特别提出教育局要服务好基层学校的自主发展,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除了服务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担负起引领之责。对于一个区域的教育来说,教育局就是大脑,就是中枢神经,它引领着这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方向。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其中的指挥员,要发挥好引领的作用。
从纵向看,最近几十年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自己读高中的那个年代,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幸运地考上高中,这些高中的学生,都是各个初中学校的精英,他们在高中攻读三年,能够考上大学的也只是凤毛麟角;现在在上海,60%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高中学习,其中的85%左右的人又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其中,一线的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感慨教育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的教育,已经从保证人们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机会向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变化,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而造成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因为严峻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的学校,不断地简化着工作的内涵,从“教育”简化成“教学”,再从“教学”简化成“教书”。 在从“教育”简化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以身作则不见了,教师和学生中间心灵的沟通没有了;在从“教学”简化成“教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恰当地铺设学习的台阶的做法没有了。作为一个“教书”匠,教师最常见的行为就是摆足一个智者的架子,从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角度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不管学生是趴在桌上睡觉还是两眼无神地望着窗外……
怎样让教师从“教书”回归到“教学”,再从“教学”向“教育”回归?光靠一线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