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0%的赞同率意味着什么?

(2009-05-30 13:40:47)
标签:

穷孩子

富孩子

教育理念

育儿

分类: 我的心情

前几天,在博友“罚点球”的博客中看到了他转发《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90%的人赞同让子女做个“穷孩子”。虽然过去了好几天,但这篇文章所谈及的话题,仍不断在我的脑海里重现。

这篇文章源于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的一个提议: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装穷,防止孩子成为败家子。针对这个提议,《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个网上调查,请网民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调查内容和结果是这样的:

据了解,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最早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巨富,但他对子女的零花钱却卡得很紧。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不许乱花1分钱。调查显示,90.0%的人赞同这样的教子方式,表示应该让子女做个“穷孩子”。

就这一话题,我想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富翁”之中,有多少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采取的“穷孩子”的教育方式,又有多少人采取的是“富孩子”的教育方式?这其中,采取“穷孩子”教育方式施教的家族,孩子最后成才的比例是多少?采取“富孩子”教育方式施教的家族,孩子最后成才的比例是多少?有没有人就这些问题进行过统计?如果没有统计,怎能确认“穷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富孩子”的教育方式好,并得到90%的人热捧?

第二,“洛克菲勒对子女的零花钱却卡得很紧,王永庆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不许乱花1分钱”,这些事例背后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我们是否非常清楚?

洛克菲勒家族和王永庆家族,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熏陶。洛克菲勒家族一直都保持着勤俭的美德,他们抵制跳舞和酗酒,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有一套祖传的教育计划。父亲鼓励孩子做家务挣钱,并定期翻阅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正是整个家庭的节俭风气以及对孩子生活习惯的耐心培养,才有了洛克菲勒家族的百年奇迹。王永庆的观点是,在子女教育方面,环境塑造胜于通常的家教。他教育子女奉行的原则是:在他们年幼时,设法使他们吃饱穿暖,筹措学费让其受教育,到了成人,必须让他们自立,不可再予溺爱,否则孩子永远无力站起来,自谋生存,变成爱之反而害之。

由此可见,对于洛克菲勒家族和王永庆家族来说,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并非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通过简单的通过控制零花钱,让孩子“穷“起来,来教育孩子的,他们有一整套的教育孩子的原则,他们非常重视孩子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才是家庭教育的要义。

第三,90%的人认同让孩子做一个“穷孩子”,我的推测是基于这样的命题:逆境出人才——富家子弟,因为从小得到溺爱,成大器的少;贫苦人家的子弟,因为出身贫寒,注重自我奋斗,容易获得成功。

但现在的事实是否如此?放眼当今的世界,穷苦人家的孩子和富裕人家的孩子,哪类孩子获得的机遇多?哪类孩子成功的机会多?原来身处贫穷困扰之中的人,最后获得成功了,对他来说,贫穷才是一笔财富。但对更多的依然贫穷的人来说,贫穷就是贫穷,只要他不成功,不会变为人生的财富的。

另外,这90%的人是否真的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穷孩子”?这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在昨天的博文中,已经谈到,我们的家长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行不一致,嘴上说的一套,真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变成了另外一套。

第四,今天的教育,要跟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走回头路。家长首先要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如何在今天的背景下培养孩子。过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用“过穷日子”的方法来培养孩子,是教育上的一个误区。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装穷,防止孩子成为败家子”。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原因有二:第一,装穷,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的、不诚实的行为,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为忌讳的事情;第二,孩子今天面对的是一个物质生活非常充裕的社会,装穷的意图,会让他远离当今社会的现实,远离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的现实,这也违背了陶行知等诸多教育名家的一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创设一个孩子不可能再回去的生活,让他去感受,这有什么价值呢?为什么不让他在现实生活中找准前进的航向呢?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