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的决策

(2009-05-06 16:25:18)
标签:

有效决策

起点

原则

杂谈

分类: 教育漫谈

在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中,有一章内容专门是关于“有效的决策”的。德鲁克的观点,对我们如何正确进行决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决策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之间的选择,最多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

这是决策的本质特征。大家都知道,上海市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由三个独立的机构出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规划,这些规划用“是”与“非”来进行判断显然是荒谬的,用“大概是对的”来判断也会有失偏颇,怎样能更有利于上海教育今后十多年又好又快的发展,可能就是判断的依据。

大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规划如此,学校里的一项新项目、新举措、新制度的推出也是如此。

2.决策的起点

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的,而是先从本人的见解开始的。

很多决策类著作,开宗明义,第一步总是说“先搜集事实”。德鲁克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搜集事实的前提是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你将搜集不到什么事实。但标准从那里来?显然应该是在决策确定之后才能明晰的。

比如,某校感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好,办学质量不高,想通过改变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某一或者某些环节,来提升办学的质量。在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该搜集什么样的事实呢?如果学校做出了一个决策,拟通过改变教学管理的策略,来提升办学的质量,这时大家就会明确,要搜集当下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事实,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计划和建议,然后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践。

德鲁克认为,决策总是从自己的见解开始的。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该有自己的见解。假如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经验丰富,而竟然没有见解,那就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

3.决策的原则

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

为什么要有反对的意见呢?

首先,惟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比如说学校的某一部门提出一个教育方案,希望通过校务会议或者行政会议进行决策,该部门当然希望决策层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定夺。每个部门都希望领导的决策能够对自己有利,反对意见有助于帮助决策者从全局思考,作出深思熟虑的判断。

其次,反对意见本身,常常就是决策所需要的“另一方案”。一个项目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个方案,那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决策者才能进可攻,退可守,有多方思考和比较的余地。

第三,反对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需要决策的问题,大都“不确定性”极高,缺乏想象力的管理者不可能从另一个不同的、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和理解。

有效的管理者绝不将持不同意见者轻易视为蠢才或者捣蛋者,他总是假定任何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必是出于真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对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不同,但最后达成的效果却有可能是一致的,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要完成任务中间过程的难易程度差异是很大的。这就要求决策者首先要善于“理解”,切实理解不同方案提供者的立场、思考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做判断。

有效的管理者还得再问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真需要一项决策?”

我们通常所做的决策,大多数都介于必须做决策和可以不做决策这两者之间。做一项决策就像动一次外科手术,总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做出决策。

什么情况属于万不得已呢?一是继续保持现有的规则、流程,情况就会恶化;二是有新的、至关重要但稍纵即逝的机会来临的时候。

有一所学校,本来有一个群众比较认可的奖金分配方案,换了一个领导之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思路修改方案,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制定了一套新的方案。新的方案操作起来很复杂,教师感到不满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领导自己也深陷其中,这就是轻率决策所造成的后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