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2009-03-16 17:37:36)
标签:
读书习惯教师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应一杂志社的要求,写了这篇文章,先放在这里,请大家点评。
作为一个教师,读书似乎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应该是生活必然的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情况并非如此。教学负担沉重、升学压力过大,使得不少的教师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课堂上,放在学生的身上。眼中只有学科的知识点,升学考的考点,手中全是学科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心里关心的是一串串的成绩数字,一次次的排名。教师没有时间读书,使得孩子们在校期间也缺少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让人非常忧虑的事情。
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读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第一,读书能够改变自己。
人类始终是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发现、在读书中成长的。读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学问的增长,可能是开怀一笑,也可能是痛哭流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一定能引起你的思考。每次阅读的时候你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或者说向你认为你已经知道的那些东西发出了挑战和质疑,这时,当你继续这种学习和思考的同时,你的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贾平凹说,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阅读这一行为构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超越我们现实生活的地方。一本好书能让你敢于去梦想从前不敢涉足的领域,并最终激励你去创造或是成就一个新的自己。
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幅标语: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
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
第二,阅读使人们的心灵相连
作者写作一本书的的原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写作是出于内心的需求。坐在那儿,抬起手,敲击键盘,等待文字从指尖流淌出来,从渐渐远去褪色的过去谱写出生命的乐章。可以像在和自己相识已久的熟人交谈一样写作,与素未谋面的人倾诉交流。可以公开你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又仍是私密的。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以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走进作品,体会作者的内心。
读者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追求的就是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互动。读着别人的作品,作为读者,作为个人,希望有种奇迹般被理解,倾诉的感觉;希望能够从作品中读出我们内心深处同年龄、性别、民族或是经历毫无关系的那部分隐秘而脆弱的自我;希望能够从作品中人物的人生中瞥见自己,看见自己藏在暗处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或者是一滴眼泪……当读者有了被理解的感觉、认识到了那部分自我、瞥见了隐藏在深处的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对作品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又会改变读者的人生。
第三,读书使人们心怀理想
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中这样写道:“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把阅读能力与“心怀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足见美国教育对阅读能力重视程度之高。
每一个心怀理想、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会不断地在现实的大地上寻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而广泛的阅读、持续地和哲人对话的过程,使得他们或者坚持立场,或者修正理念,并在其中逐步完善自己,最终找到在人间诗意栖居的方式。阅读促使人们心怀理想,阅读帮助人们实现理想。一个人的成长如此,一个国家的成长也是如此。
二、教师应读什么书?
一个人一生倾其全力,也只不过能读完2000本左右的书籍,因此有选择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更应该如此。但这种选择一定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内。诵读经典,阅读教育刊物,研读真正的哲学与教育学,品味思想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作品,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倾听人类真正的声音,是教师在选择阅读的时候应特别关心的几个方面。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相继出现。比如说接受式教学方式与发现式教学方式的观念之争。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接受式教学方式为什么受到批判?大力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方式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要搞清这些问题,需要研读赫尔巴特的著作,杜威的著作,从两种教学方式提出的源头上去探寻。比如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评价。三维目标的确立以及学业水平的评价方法,其理论基础都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要研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设置评价的标准,就不能不研读布卢姆的教育著作。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价值观深深地嵌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先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留在门外再走进教室。我们强调以德育为核心,强调“树根立魂”的教育原因就在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呢?读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多研读一些哲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多品味一些思想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作品,经常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不断倾听人类真正的声音,就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使命感。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过去的学校也没有过多的学科划分。随着人们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认识的不断丰富,新的学科相继出现,并纷纷在学校教育中有了一个具体的位置。各个学科的教师常常关心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发展前沿,但大都缺少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所带来的弊端,期望通过设置综合课程等多种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其实,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关键因素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跨学科、跨领域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第一,明确计划严格执行
2005年获得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之后,我给自己提出了个人发展的“四个一”工程,其中的一个“工程”就是“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来”。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这样做,在读书的过程中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更加坚定了要多读书、读好书的信念。
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变更,我承担的管理任务越来越多。怎样兼顾工作、生活和读书之间的关系?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确定读某一本书籍之后,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查看书的页数,除以七得到每天应该读的页码,将读书计划分解到每一天的安排中,完成读书任务才能休息。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今天,在执着的努力中,不断享受着收获的快乐。
第二,大声朗读反复品味
碰到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最好的方式是朗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是家长和教师培养出来的,家长和教师不仅自己平时要有读书的习惯,还要坚持不懈的给孩子朗读,这样孩子才有可能爱上阅读。
好的作品是要反复阅读的。反反复复地读一部作品,每次都会有新的东西从作品中显现。这一点我的感受最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基本上每年都会阅读一遍,每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读这本书我先后写出了6篇读后感,其中“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一文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不少网站、报刊认可和转载。去年年底,在第十届上海读书节“浦东·沪东杯”知识照亮人生,读书铸就辉煌——“三十年来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征文活动中,《我的“静悄悄的革命”》一文也获了奖,这是对我坚持读书的一种鼓励。
第三,设计专题集中阅读
读书的过程,离不开分类和比较。选择一类书籍,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体悟作者的真意是我经常采用的读书方式。听于漪老师谈霍金、谈黑洞理论,让我汗颜不已,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对霍金理论的理解比我这个教物理的人还要深刻,所以就将霍金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讲演录》、《果壳中的宇宙》等书籍购买来,逐一进行学习;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关注课堂评估和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于是就选择了《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学习能力表现的实践与研究》、《课堂评估:一种简明的方法》、《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书籍来扩展自己的视野。
专题阅读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一个话题拓展视野,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对提升自己对该话题相关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我不时地在专题阅读中收益,也总是会提前一两个月就查询、选择和购买图书,为后面将要进行阅读的专题做准备。在专题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了一批教育大师,也逐渐了解了一批和我属于同一年代的“当代教育家”的风采。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他们对教育现象的真知灼见、他们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都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第四,提炼观点总结成文
一本书,给人们提供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一本书中所有的信息全部记忆下来,因此提炼观点就是在读书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的事情。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喜欢带着一支铅笔,遇到自己感悟比较深的话语,就立即画出来,作出标记,有时还会写上一些旁注。一本书读完之后,再将自己做过标记的地方重读一遍甚至几遍,在读的过程中,一些核心的观点就会逐渐清晰起来。
核心的观点就是一篇读后感的骨架。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这些核心观点罗列出来之后,加上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想法,一篇读后感就水到渠成了。我的这些读后感都放在自己的博客上,方便喜欢读书的朋友之间进行交流。经常有人对我说,读一本书没有读你写的读后感印象深刻,这可能就是因为书中的信息量太大,在读书的时候不注意提炼书中的核心观点的缘故吧。
第五,养成习惯寻求改变
为了实践自己的“四个一”工程,为了保证每周读书任务的完成,我对自己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计划都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使得时间的分配更加合理,效率提高了很多。每天坚持读书,不仅开阔了思路,对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以前相比也逐渐深入。以前我有点空余时间喜欢上网、看报,关注那些社会新闻、体育新闻之类的事情。在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之后,我的关注点发生了很明显的转移,这和自己思考角度的改变直接相关。
读书带来的更大改变还是在教育教学上。我2005~2007年间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期间,我开始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通过自己的博客,不断地将自己在读书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公布出来,和全校的教师们共享。书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就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改造之后加以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读书,让我找到了学校面貌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而学校面貌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实,又激励着我继续坚持读书,努力寻求更大的突破。
读书既是欣赏别人,也是在挖掘自己;读书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使人的思想永远鲜活。让我们都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