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精准
(2009-02-20 12:49:35)
标签:
精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教师进修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对教研员的工作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在组织教研活动和进行教学指导时,要做到“精准”,提升服务意识和指导的水平。我认为,“精准”的要求,不仅仅对教研员,对学校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到“精准”?我认为首先要“准”,在“准”的基础上,再做到“精”,才能实现“精准”的目标。
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一线的教学,按理说对一线的情况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对各个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把握应该是非常准确的,实际上是否如此?我看未必。
就拿听课来说。教研员要去听一位老师的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会提前几天告诉这位老师,这位老师会为这节课做出精心的准备。教研员听了,认为课上的是不错的,但这并不一定代表该老师、该该备课组平时的水平。如果按照他们表演出来的课来评价学校的学科教学,就会出现“准”头的偏差。
就拿指导来说。教研员对教学的指导,常常将目光聚焦在一节课的若干教学环节设计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妥当、师生互动的情况是否丰富、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方面,太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经常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况。反过来往往对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一个专题的教学设计等问题思考不多,指导力度不够。大的方向把握不准,具体实践中往往会“迷路”,在教学的过程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就拿资源共享来说。有的教研员在各个区县进行了一模考试之后,非常及时地给各个学校提供了若干套高三一模的试题,但往往缺乏对这些试题如何进行处理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不少的学校看到这么多新鲜的试题,就怕学生没有做过,将来高考的时候会吃亏,所以一套一套地让学生操练,加重了学生不少的负担。
上述的三种现象,因为没有做到“准”,所以容易导致教师教学上的低效甚至无效,也无从谈起“精”的问题了。
学校管理层(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身处校园之中,每天和学校的教师都有密切的接触,似乎应该比教研员更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可实际上也未必。
有些学校的校长,常年被各种各样的行政事务所困,被各种各样的会议所累,根本无暇顾及教师的教学工作。偶尔深入课堂听一节课,也只是做为管理工作的一种点缀,听课的时候心思也不在课堂上。校长对教师教学状况的了解,主要来自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对教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如果不到位、不准确的话,校长就会出现用人上的偏差。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常常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年级组、教研组的管理上,也很难深入课堂,把握一线的教学现状。一些教学副校长是由于有较强的管理才能提拔上来的,在学科方面专业水平还欠火候,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尚需下功夫,再去指导其他学科就更加困难。因此有些副校长就将相关的知情权、指导权交给了学校的教导处和教研组长,由他们来对教学情况进行把控。实际上他放弃的,就是课程的领导权。
学校的教导处,核心的工作应该是学校课程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调控等等,但现在绝大多数教导处变成了事务处,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事务的处理上,比如说学籍管理、分发书籍、考务管理……,真正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用功很少。每个学期都有考试、学生评价、教师测评等方面的大量数据,教导处常常就是将相关的数据统计出来,排出一个序来交给学校的校长,很少有人对这些数据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教师在教学细节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师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指导。很多数据变成了一种保存起来的无用的档案,等到评价教师的时候,大家都“跟着感觉走”。
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的现状,分析出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改进教学;在“准”的基础上再做到“精”,教学就会有大的改观,学校的面貌也会出现焕然一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