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听课随想(1)
(2008-12-22 12:52:30)
标签:
初中物理重力课堂教学实录随想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重力》是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常见的力。作为力学部分的基础,物理教师都非常注重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也是公开教学的重点选题之一。上周四,北郊学校的青年物理教 师朱老师就这一课题上了一节公开课,吸引了十个区县的初中物理教师、教研员前来参加研讨。
作为任教才一年多的青年教师,朱老师的课堂教学已经给人一种让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当然虹口区初中物理中心组的倾力指导功不可没。课堂教学较好的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及三维课程目标。用蔡老师的话说,是既有精心的设计,又有精彩的情节。
我也听了本节课的教学,并在研讨的过程中就此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现结合当天大家的发言内容和我的一些思考,对这节课做一些回顾性质的评述。
1.关于学习目标
案例:朱老师撰写的《重力》一节课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重心。知道重力的方向。
2)理解物体所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公式G=mg。知道g的数值、含义及其单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力方向研究,感受猜想、实验、归纳等研究方法。
2)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感受获得规律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中国举重比赛片段,激发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随想: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把握好几个要素: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目标;第三,目标要具体,要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不能大而化之。
从上述学习目标可以看出,朱老师撰写的学习目标,对前两个要素的把握还是非常准确的。课程标准中给出的“重力”的认知目标是“理解”水平的,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重力”这个概念,老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除了G=mg这一重力大小的公式的要求达到理解的水平外,其它的要求都是“知道”级别的,这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体现了循序渐进。
在课程标准中,与“认知”目标所对应的行为动词分别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与“过程和方法”目标所对应的行为动词分别为“感受、认识(经历)、运用”等;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所对应的行为动词分别为“体验、感悟(激发、懂得)、形成”等。从上述的具体表述可以看出,目标的表述也是比较规范的,这种规范对于他人理解授课者所设定的学习目标的水平等级是很有好处的,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上。“激发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目标,放在每一节课中好像都是合适的。这也是当前各个学科的教师在制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和某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从重力这节课的具体内容看,牛顿发现“引力”的故事中,就隐含着让学生“感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的情感目标;从不同物体、各种不同运动的现象中能够归纳出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这样的结论,也会让学生“懂得很多物理规律就蕴涵在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这样的道理;在学习、尝试用重垂线来判断家中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放置的是否平稳的活动中,也会让学生“感悟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挖掘的具体目标。目标只有具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才是可以落实的,也才是可以测量的。
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教师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在门外,然后走进教室上课。所以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研究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于教材内容,只有教师自己明白了其中蕴涵的价值,才能在教学中传递出来,让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关于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非常注重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几乎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一张(组)图片、一段录像、一个实验……是创设情境时比较常见的手法,好像也成了一种程式。
教学片段:教学引入阶段
师:同学们,今年我国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奥运会上,我国女子举重选手陈燮霞不负众望,夺得了世界冠军。现在我们再来重温夺冠时的瞬间。
(播放录像:陈燮霞轻松将杠铃举起,然后松手让杠铃落下)
师:松手后杠铃自己能够落下,是因为它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重力。请大家想想看,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应该是谁?
生:这个问题很简单,当然是地球。
随想:学生在学习重力这个概念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让学生从课的开头就明白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有利于统一认识。
但从课的引入角度看,从举重这个录像突然跳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思维跨度比较大,有些突然。我一直认为,课的引入要突出三个要素:一是让学生从课下休息状态尽快回到学习状态。对于有人听课的公开课,这一点基本上不成问题。二是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能够让学生产生质疑,形成困惑。三是要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在观看了录像,关注到杠铃脱手后自由下落的运动之后,教师是否可以再给出一两个运动的物体——比如说斜向上抛出的粉笔头、翻到的物体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看出它们的运动特点——向下运动是加速的,向上运动是减速的。学生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得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并通过对运动的分析,看出不同的物体受到的力都是向下的。然后寻找它们的施力物体——地球,并给出重力的概念。
学生观察的对象有杠铃、粉笔头等,对这些物体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的时候,就要用到科学归纳的思想方法,这是物理概念形成一种很常见的方法,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加以体会。“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以这一内容为桥梁,引出重力的概念,不会让人感到很突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