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教学情境的创设

(2008-11-22 18:23:20)
标签:

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

联系实际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我最近听了不少的物理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也非常关心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景这一环节。现在就高一物理新教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课为例,介绍几位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情境一:录像

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物理学家们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外的教育工作者为了重现物理学家当年发现的历程,专门拍摄了相关科学发现的专题片,供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选用。

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课之初,物理老师就给学生播放了这样的一段录像:伽利略和他的一些助手在船舱里做实验,研究物体的运动。当船静止不动的时候,观察船上不同物体的运动;当船向不同的方向做匀速运动的时候,在观察和记录船上不同物体的运动。多种情况的观察表明,物体的运动与船是否做匀速运动,向什么方向做匀速运动都没有关系。……

放了这一段录像之后,老师开始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的观点辨析。

情境二:生鸡蛋和熟鸡蛋

教师一上课,就给学生出示了两个鸡蛋,告诉大家一个是生鸡蛋,一个是熟鸡蛋,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将它们区分出来?

生:敲开看看啊。

师: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吗?

生:用手摇晃一下,生鸡蛋有晃动的感觉,熟鸡蛋没有。

师:如果鸡蛋里面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很小,也能感到里面的晃动吗?

生:这……

生:称一下可以吧?

师:你认为两个生鸡蛋的重量能完全一样吗?煮熟了之后重量应该变大还是变小?

生:好像……

生:旋转一下看看。

师:旋转怎样能看出来?

生:生鸡蛋重心不稳,熟鸡蛋重心比较稳定,所以能转的时间长一些。

师:我先来演示给大家看看。(老师通过实物投影转动两个鸡蛋,其中的一个很不容易旋转起来,另一个能旋转较长的时间)是不是这位同学刚才所说的理由呢?我们学了本节课之后就知道了。

情境三:绕口令

师:同学们上了一天的课,非常的辛苦。在开始我们今天的物理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轻松的游戏:学习绕口令。“风吹藤动铜铃响,风停藤停铜铃停。”现在请大家跟着我说一遍。

生:(跟着老师练习说)

师:好,大家练习了几遍,应该记住这句话了。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说三遍,越快越好。

生:(表演,但一直出现错误,课堂里笑语一片。)

师:好了,谢谢这位同学的表演。请大家想一下,在这个绕口令中,你能捕捉到哪些和运动、力有关的信息?

……

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架设学生的经验和学科教学联系的桥梁。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有助于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第二,内含探究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来的,目标既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第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依偎。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教师自己入境入情,才有可能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引发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自己被感动,全情投入的过程。

在听三位老师上课的时候,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情境创设,都将我深深吸引住了,应该说这三种情境都具备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要素,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也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很可惜的是,前面两位老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就不再回到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上来了,没有将情境中设置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凸现出来,教学结束了也没有看到前后呼应。如果仅仅是为了落实这个教学环节,说明还没有很好地把握情境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