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三十一: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2008-11-18 06:39:26)
标签:
乌申斯基教育思想民族性教师培养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乌申斯基(1824~1870)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在教育理论方面有很多贡献。 主张教育理论应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教育的成规惯例之中。在教育过程中十分强调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民族性作为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而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注意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指导教师注意利用这些规律。还对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一、论教育中的民族性原则
乌申斯基在其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中都重视民族性原则。
乌申斯基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它的人民最喜爱的瑰丽的语言。这些特点和传统,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随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传递而传递,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人民最喜爱的本民族语言,便是这个民族完整的创造,“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也是在“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他承认,一个民族的教育经验可以成为各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正如同各民族的语言又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样,“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和“特殊的教育体系”。
乌申斯基反复强调这一见解有其深刻历史的和阶级的根源,因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自“神圣同盟”形成以后,沙皇俄国的教育,受西欧各国教育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为普鲁士德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际措施所左右。当时的社会风尚是,俄国的贵族十分仰慕西欧贵族的生活方式,崇尚法语,上层贵族之间以讲法语为荣,贵族学校的课堂上根本不讲俄语,用法语讲课被视为理所当然。乌申斯基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特别强调并重视教育的民族性原则,把民族性作为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教育的民族性受到同等重视的还有“祖国语言”。他认为祖国语言和民族性一样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乌申斯基也承认,教育是有其普遍的规律性(即“共同的基础”)的,但是当教育成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一个重要“生活因素”之后,这种教育,又必然要按照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特殊的道路去发展,成为有自己特点的教育体系,这反映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性,也显示了教育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学习别国的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抄袭其他民族的教育制度”是不可取的。乌申斯基的结论是“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自力更生”,绝不能完全依赖他人。
同时,乌申斯基还强调,必须用祖国语言进行教育和教学。祖国语言包含着本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的特征。它把各族人民都联结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整体。同时,祖国语言又是最伟大的人民的导师。早在没有学校,没有书籍以前,它就在教导着人民,并一直在继续教导着人民。用祖国语言,不但能教得很快、很容易,而且还能教得很多,这是任何别的语言都不能做到的。
了解乌申斯基关于教育的民族性的观点,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或许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二、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
乌申斯明确提出,教学理论就是关于教学的科学。
1.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步骤
乌申斯基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包含着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因此,他认为教学过程既包括着教师的活动,也包括着学生的活动。
教学的过程要经过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感受,进而构成关于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概念。这里包含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教师或者用语言的形式,或者把事物的对象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事物、现象;第二个步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已经获得的关于事物或现象的形象(观念)加以互相区分、对照、辨别、比较,从而形成关于对象、现象的初步概念;第三个步骤,由教师对于这些概念加以补充讲解、说明,特别是要指出它的主要和次要的特征,并使概念系统化。
第二个阶段,是在学生参加下,教师对他所讲授的教材做出概括,并让学生进行适当作业以巩固所获得的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
2.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乌申斯基特别强调,教学必须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人是教育的对象》可以说是乌申斯基的一部教育心理学。乌申斯基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心理学、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原理组织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本性及其特点,要求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乌申斯基强调“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正确地组织教学,有赖于教师对儿童的意志、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确了解及其在教学过程的正确利用。
注意: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成效的大小,与学习时的注意程度有直接关系。
记忆:它的作用就在于要把过去感受的印象保存起来。记忆也是教学的基础。
思维: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对象。
3.教学任务
乌申斯基认为: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同等重要。因此,他要求一方面要保证以必要的知识武装学生,同时另一方面,必须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4.教学原则
第一,独立性与自主性。乌申斯基认为学生的“独立性”在自觉掌握知识方面有重大意义。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在从不知到知的道路上克服某种困难,以增强他们的意向和毅力。教师应教会学生自觉地掌握教材,使之善于从教材中找出主要的和主导的思想,并特别注意对它的基本原理能够逻辑严密地进行表述。
第二,连贯性和系统性。要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原则,必须按照学科的体系讲授科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时应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等等。
第三,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在乌申基教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直观教学,并不是以抽象的观念和文字为基础,而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第四,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强调,除了真正领悟了东西以外,不要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任何东西。他很重视复习、练习对巩固知识的作用,他认为自觉的积极性是复习的基础。复习的主要任务不是在记忆中再现已经忘记了的东西,而是预防遗忘。
5.教科书编写工作
乌申斯基很重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为初等学校所编写的《儿童世界》和《祖国语言》两部教科书在俄国影响很大,许多教师采用它们作为向儿童讲授自然、地理和俄语的教本。
三、论教师及师资培养
乌申斯基认为教师既是人类历史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又是那些遗产的保护者和传递者。同时,他还认为一个好的教师,经常要和愚昧、罪恶作斗争。因此,教师应培养、教育学生决心去从事期待着他的进步的斗争。
乌申斯基认为,学校在对人的教育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则是学校的主要人物,一切取决于教师。他说,“无论有什么样的规程和教学大纲,无论学校设有什么样的机构,不管有考虑得多么周密的方法,也不能代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他还认为教师的高尚人格对于学生具有巨大影响。他说,教师对幼小心灵的人格(个性)的影响,构成一种教育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教科书所能代替,更不是什么道德格言和奖惩制度所能代替的。
乌申斯基提出,一个未来的教师,不仅应热爱人民,同时还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他把这看成是完成人民给予重托的首要条件。
乌申斯基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设实习学校,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乌申斯基曾经考虑在大学建立教育系,培养教育学科教师。
乌申斯基的这些主张和见解,对后来俄国师范学校的发展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