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

(2008-11-09 10:26:02)
标签:

孔子

论语

教学之恋

极致情感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随想

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 

 

最近一些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非常的高,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书籍也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我并不经常购买这类书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跟风的习惯,对当前有点鱼龙混杂的文化出版市场看不懂;另一方面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肤浅,没有自己的主见,很容易被作者所左右。前些天看到《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却马上就买下来了。这是因为这本书是“大夏书系”中的一本,我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多本此类书籍,比较喜欢,书的主题又是关于教师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难得的愉快之旅。周勇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以及《论语》这本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梁漱溟、陈寅恪、章太炎、朱熹等本土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周勇对孔子的教学之恋的考证和研究。

周勇认为,当前,大部分学校都不是真正的“学校”,而是“教校”,学校教育多是教人“应试”。在“应试”方面做的好的学校,充其量只是一所“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远非对民族、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负责的学校。

什么样的教育是对民族、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负责的教育?周勇告诉我们,尽情体会、思考孔子的教师生涯与精神世界,或许可以从中寻觅出答案来。

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爱。但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30岁执起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要知道,孔子是在无人叫他去教学的情况下,兴高采烈地教了几十年。没有教室、没有教材、没有讲台和黑板,没有管理条例,没有对学生的约束,没有校长的指使,没有局长的督促,甚至连威力巨大的“饭碗”在他那里也经常被弄丢。他惟一有的就是对教学无限的爱,这种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并要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学生进行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是仅仅要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孔子快到50岁的时候,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白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50岁的时候开始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并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

就启发式教学来说,孔子版的“启发”几乎就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师生心灵共鸣。一方面,学生自己得争气,努力钻研直到遭遇自己无力辨明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得事先经历过学生得求学体验以及求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两个方面交融在一起,才可能产生“启发”。启发,绝非技术意义上的先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思考,毫无真正的心灵交融。

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教学之所以值得“恋”、值得以身相许,就是因为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

孔子对于教学的一往情深绝对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极致情感。能够引发极美情感的,以及用来体验极美情感的,其实就是人类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勇敢、执著、仁慈、洁净……无论爱什么,在爱的过程中,只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发挥出来,即可能成就并体验极致的爱情。

孔子的教学之恋除了体现在以自己的爱学习、爱仁心和爱人生等等大爱作为基础,更表现在他对颜渊、子路、子贡等学生的无私忘我的大爱。他太操心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了,他们就是他的精神生命与道德理想得以延续下去的源泉力量。“有教无类”常常被后人理解成孔子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一视同仁,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孔子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但他决不会将精力用在那些既不肯学又缺乏诚意的学生身上,而只会精心栽培诚心好学的得意门生。像颜渊、子路、子贡等,孔子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孔子以其一生的经历证明,教学,绝对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让深爱着它的教师体验到人间的极致情感。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

 

《跟孔子学当老师》  周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