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身边的教学资源

(2008-10-23 15:49:55)
标签: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教学特色

学校特色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从本周开始我再次担任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评委,开始了每天一个区的奔波。本次负责的是小学探究型课程。连续的听课评课是非常辛苦的,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小学探究型课程的开展情况,一直缺乏整体层面上的认识,这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最近两天听课过程中,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情况,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普陀区金洲小学的极地科学馆

金洲小学的校长是一个有心人。从我国南极考察队第一次赴南极考察开始,就和这些极地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长久的联系。随着我国南北两级考察活动的开展,科学家们逐渐给这所学校提供了极地特有的动植物标本、极地考察的装备、采取的冰样和其他矿物质样本、两地书信……等丰富的资料。在南极中山站,还有金洲小学的校牌。考察队员到极地参加考察活动的时候,还多吃些嗲了还多次携带金洲小学的校旗,在完成预定的考察任务、达到预定的考察地点的时候,队员们会展开这所学校的校旗,并且签名留念、赠送给金洲小学。

有了关于极地考察活动的丰富资料之后,学校建立了一个专题的科技馆——极地馆,介绍地球南北两极的各种信息,展示科考队员们的艰苦工作环境,通过模型展示极地的概况和我国工作站的基本面貌,反映学校的社团组织“中国蓝冰极地潜龙队”与科考队员们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情况。这可能是我国中小学中唯一的一个以极地为主题的专题性科学馆,我看了之后感到非常的震惊。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教师又在思考通过课程的形式对这一教学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他们设计了寻找企鹅的家、极地动物如何御寒、极地探险之路、学校极地馆探秘、极地馆解说员……等一系列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学习资源,还编制了《极地之旅》校本教材,来辅助这一课程的实施。

案例二:胡桥学校的“滚灯”课程

滚灯,相传是奉贤人民欢迎太平军时所创,是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运动。舞者多为男子,以单人和双人表演为主。现发展演变到多人群体舞灯,亦有女子参加。滚灯作有戏球、缠腰、跳灯等动作组成,集中了跳、滚、爬、窜、转、旋、腾、跃、甩等多种刚柔相济的体育、舞蹈动作。因为滚灯,奉贤柘林镇胡桥社区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三年前我到胡桥学校参加拓展型课程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评审工作,被胡桥中学将“滚灯”作为他们的校本课程加以开发的做法所深深吸引。胡桥学校在建设自己的拓展型课程时,非常注意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选中了“滚灯”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从袖珍型的滚灯到体积庞大的滚灯;从九套二十七个基本动作到不断创新的新式舞法;从一个人的滚灯,到几十位成百名同学一道参与的集体表演;从以力量为主到音乐和舞蹈融入其中……学校聘请当地的“滚灯”艺人亲临指导,学校的教师不断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予以开发,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有开发课程、建设课程的能力,要在高质量的完成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实现课程的可选择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努力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困难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考试的压力、教师自身生存的压力,另一方面在于平时总是按照统一的教科书备课上课,课程建设的事情是专家的,跟自己没有关系,现在一下子要教师自己来设计,既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没有这样的实践。

学校和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课程?上面的案例告诉我们:

首先,要有资源的意识。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教育的资源,很多的时候,我们都让他们白白的浪费了,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我原来所在的杨浦高级中学,在建设研究型课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周边的高校,以及高校里的教授、博导。学校和这些专家们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到中学来带领学生做一些小的课题,没想到一呼百应,多的时候一个学期有60多位教授、博导前来学校带教。这一资源很好地支撑了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建设,而且成为上海市课程建设的一个典型事例。有的人会说,我们学校周边没有大学,这样的案例没有借鉴意义。这里首先就要对专家做一个界定: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人。校门边上修理自行车的师傅就可以成为某一门课程的专家。这样一想,课程资源不是很丰富吗?

其次,要有资源开发的意识。有的时候,学校和教师对某些教育资源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不一定具有资源开发的意识,这就使得很多教育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金洲中学的极地馆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仅让学生去那里参观,学生去上35之后就不再会有浓郁的兴趣了。将它变成一门课程之后,每次探究的主题不一样,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不同,他们就会反复地过去,从中体会极地馆的魅力,这就是开发的力量。胡桥学校的“滚灯”课程也是如此,带着学生观看几次“滚灯”表演,是一种资源的利用,将其变成一门课程加以开发,又是一种运用,这中间的差异真的非常巨大。

第三,要关注对身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的载体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学习和体会,课程的开发就越能够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每周12课时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来说,身边的教育资源对于营造课程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有着很好的作用。上述的两个案例都有这样的特点。我在今天的听课中,还看到了一个新建学校的师生就图书馆楼顶空空的平台做文章,形成了校园屋顶设计的课程系列;另一个学校在每周都开展的游戏活动中,发现了学生对游戏的喜爱不同,参与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设计了探究系列,来发现二年级学生最喜爱的游戏。

每个学校、每个教师的身边,都有丰富的、可被利用的教育资源,如果注意观察。加以充分利用,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系列。教师的教学特色会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得到凸显,学校的特色课程也会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套用一句话:“我们的身边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发现和开发资源的眼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