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了80年代的火车

(2008-07-11 23:03:19)
标签:

人在旅途

杂谈

分类: 我的心情

乘坐我国的“和谐号”动车从上海出发,只用了六个半小时就到达了河南的省会城市郑州。一路走来,联想着刚上大学的时候乘坐火车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分。

我考取的大学在安徽淮北,要从家里到学校上学,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先由家人骑自行车把我送到县城,然后从县城坐汽车到县边上的一个客运站——詹店,在那里换乘火车,沿着京广线到郑州;到了郑州火车站再转乘陇海线上的火车到徐州,下车之后继续换乘徐符线上的火车到淮北。去一次学校,走上两天一夜是常有的事情。郑州到徐州也就是 400公里左右的路程,经常要在铁路上晃荡十多个小时才能到达。那个时候最羡慕的就是沿线看到的特快列车,只用六七个小时就能从徐州跑到郑州。现在只要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够从徐州来到郑州,想想真是感到不可思议。

我上大学期间,火车基本上还没有空调车厢,卧铺也很少。给人的感觉是不论什么时候,火车上都是挤的满满的人,能够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常常签到过路车的车次,所以去火车站之前肯定会准备一些报纸、塑料膜之类的物品,以便上车之后找个地板的空间坐下。在三人坐的旁边找机会,设法让别人挤出半个臀位来支着腿坐一会,也会感到非常开心。记得大四的那个五一节,把毕业论文完成了之后有了一点空闲的时间,就和班级里的几个同学相约到山东泰安爬泰山,从山上下来之后去赶火车,费了老鼻子的劲,火车到站之后,车门旁边因为站的人太多根本打不开,没有办法只好从车窗向里爬。火车上的人谁也不愿意外面的人向里爬,因为爬进之后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占领他们本来就有限的空间,站台上的拼命地向上托起车窗,一个个往里钻,我就是这样上的车。上车之后因为爬山爬的两条腿不听使唤,怎么也站不住,干脆就爬到三人座的座位下面躺着。这样艰苦的做火车经历,现在已经很难体会到了。

刚开始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外出开会的报销标准是很严格的,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根本就没有资格坐软卧,如果坐硬卧的话,每天的其他生活补贴就没有了,要是坐硬座,则可以享受相应的生活补贴。当时的工资也很低,外出开会自己要是再贴很多钱还是舍不得的,所以我每次外出开会,都不会选择卧铺。89年的4月份,到成都参加中学教学仪器展示订购会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当时的火车除了始发站之外,其他车站上车是没有座位的,只有站票。我托人帮我购买了一张从徐州上车的“上海—成都”的站票,准备到车上找位子。从徐州上车之后,我发现这两车人非常的多,在车厢中想挪挪步子都非常艰难。从徐州一直到郑州、洛阳,一路走来,始终没有找到座位。到了三门峡的时候,火车突然不开了,过了很长时间我们才明白,前面的道路塌方,火车过不去了。就这样,在三门峡外面的一个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地方,火车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17个小时。列车员担心乘客下车之后乱跑不好管理,坚持不开车门,将我们一个个“囚禁”在这一列列的车厢中。车厢里人挤人,困的时候闭上眼睛就睡,因为四周都是人,不用担心自己会摔交。就这样一直等到火车再次启动,过了西安、过了绵阳,临近成都的时候才找到了一个位置坐下。当我到达成都找到会议安排的宾馆住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小腿和脚踝等部位肿了很多,以至于脱鞋脱袜子都很困难。

81年到淮北读大学,是我独自闯天下的起点。虽然火车的速度很慢,但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憧憬。我的父亲送我去上学,从家里一直送到郑州火车站。当我坐上去徐州的火车,从郑州火车站发车的时候,我看到父亲站在月台上,用双手扶着脸庞,流下了热泪。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过了很久我才明白,这是父亲担忧的泪水,苦恼的泪水。他为自己缺乏经济实力不能一直将孩子送到大学而苦恼,他为孩子单独一个人出远门而担忧。我,也在父母的牵挂之中,一步步地羽翼渐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80年代的火车,承载了我多少青春的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祝福母亲
后一篇:重点班之我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