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本质优秀校长办学思想育儿育人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很早就知道,但我一直把它仅仅看作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没有过多的去关注它。一个朋友的推荐,促使我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来了这本书。深入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绝不仅仅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教育诗篇,是一部或许可以和马卡连科的《教育诗》相媲美的儿童教育的颂歌。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作者黑柳彻子(也就是作品的主角小豆豆),讲述了她因为淘气、不合学校的规定而被学校劝退,来到新学校——巴学园学习的一段真实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使我认识了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认识了小豆豆的父母、了解了这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电车”学校,熟悉了学校里由50个学生组成的群体。
1.教育理想的践行者
巴学园是小林宗作践行自己教育理想的试验田。从小对音乐有着特别爱好和独特感受的小林,就读师范期间深受他的老师的影响,对教育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教育要从小学开始、教育和注重知识学习和亲身实践相结合等教育主张非常赞同。后来他二次赴欧洲考察教育,了解儿童教育的整体状况,并与1937年创办了巴学园,正式开始自己的教育实践。由于日本的侵略扩张,巴学园于1945年毁于战火之中。
巴学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小学。用大树做的校门,用退役的电车车厢做成的教室和图书馆,校长为孩子们独创的韵律操和音乐课,吃饭时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在点点滴滴之中展现着校长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所做的深思熟虑的思考。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想起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科、杜威等人,我深信,小林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家,尽管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思考没能完整地记录并保留下来,但这本《窗边的小豆豆》为他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我深信,一个人能够成为被世人公认的教育家,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多么高超理论素养,而是因为他有扎实的、植根于基础教育的亲身实践。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科、杜威如此,小林显然也是如此。我深信,小林所做的教育实践,在提倡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在提倡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也许就是这部文学作品,能够在全世界用33种语言发行,拥有读者数千万的缘由吧。
2.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
我们经常通过一些话语来表达对教育的认识,来知道我们的教育行为。传统教育一些比较典型的话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我们要塑造……的人才”等等。这些话语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人的成长是通过像雕琢玉器、塑造塑像那样,将普通的材料(人),不断打造成一个艺术品(一个有品位的人)的。
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传统教育,特别强调师道尊严,认为教育就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的代言人,学生要想成器成才,必须根据我所设定的生长方式加以学习,学校的任务就是规避那些不符合我们设想的生长方式的存在,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纳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中。中国的教育有这样明显的特点,世界各国的教育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亚洲各国的教育,这样的特点都非常的明显。
小林创办的巴学园,显然颠覆了这样的教育传统。学生到了教室之后,老师布置完今天一天的学习计划,下面的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你可以先开始学习语言,也可以先开始学习物理,还可以现开始学习音乐,一切根据孩子个人当天的感受来定。教室里的座位也不是固定的,你喜欢坐在什么地方,就坐在什么地方。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校总是设法创设条件给予满足。孩子们听说学校要新进一个电车的车厢作为教室,感到非常的好奇,怎样将车厢运到学校里来呢?小林就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将衣被送到学校,让孩子们住在学校,实地观察车厢进入校园的境况;小豆豆非常单纯,看到车站边上有人在兜售树皮,说咬一下根据自己感受的味道,就可以知道自己身体是否健康,小豆豆信以为真,像校长的女儿借钱去买,校长知道后并不阻拦,给了她钱,让她买了回来。她买回来之后让每一个她认识的人都来咬这片树皮,大家都说没有味道,小豆豆特别高兴,认为大家都非常健康,甚至连和她作伴的小狗洛基也享受到了“咬”的待遇。虽然损失了2毛钱,但小豆豆给大家、也给自己带来了健康的欢乐和自信。学校举办运动会,特别为“侏儒”学生设置运动项目,让他在每项活动中都能取得成功,增强了他的自尊和自信,让其他同学对他刮目相看,同时产生出努力赶超的信心。就连运动会的奖品都是那样的独特,类型不同的蔬菜,让学生带回家中让父母烹饪,全家分享获奖的快乐……
为什么这样颠覆传统的教育能够在当时生存下来?作者分析说,可能和这个学校总人数比较少,没有引起当时的教育当局的重视,小林本人也非常慎重地对待各种媒体的采访,只是潜心进行教育实践有关。我在想,这样的学校放在今天,能够办得下去吗?即使家长们能够有放眼未来的眼光,他们又能接受这样教育的现实吗?
3.睿智的父母
小豆豆能够在巴学园健康的成长,她的父母的教育观念绝对不能忽视。
当孩子被第一所学校劝退的时候,小豆豆的母亲虽然心中苦恼万分,但她没有在孩子的面前流露出一点,一直到小豆豆20岁,才知道她当初那段难堪的经历。如果她的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训斥和打骂,小豆豆能有今天吗?
当小豆豆和洛基玩耍时被洛基咬了耳朵,鲜血直流的时候,父母还能够听从小豆豆的意见,不去责怪小狗洛基,让小豆豆感受到了自己话语权的存在。我们的很多父母呢,说不定当面就对狗来一顿痛打,还说要给孩子解恨呢。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家长是否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
小豆豆每天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人家的篱笆墙下面钻进钻出。每次回来,外面的衣服会被那些铁丝挂的一条一条的,衣服上补丁累累。面对这样的情况,豆豆的母亲没有责备过,要做的就是将每天刮破的衣服缝补好。豆豆妈妈和小豆豆关于衣服的讨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为什么会将里面的棉内裤也刮破?在小豆豆的解释下,妈妈理解了小豆豆每天拱进去、退出来的过程,明白了内衣刮破的缘由。如此而已。
……
最重要的教育其实就是家庭的教育。孩子从生来下开始,第一任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决定了孩子今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很多教育观念父母自己可能并不明晰,稀里糊涂的就在“爱”的旗帜下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创造力给抹杀殆尽了。
一本书,给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多的。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亲自来读一下。在这本书数千万的读者群中,年龄最小的是刚认字的孩子,最大的是超过八十岁的老人。书写的很引人入胜,才会有这样广泛的读者群体。
《窗边的小豆豆》 黑柳彻子/著 赵玉皎/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