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科研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这两天,一直忙着和课题有关的事情。
第一项有关课题的工作是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课题立项审查。作为专委会的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我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各个区县申报的课题,全部都汇聚在我这里,然后和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联系,确定时间进行评审。
昨天下午,专家组的成员们汇聚在市教委教研室,就教师们申报的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和评议,最终确定了4项课题为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度重点课题,15项课题为立项课题。
在评审的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课题的申报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课题的理论依据表述不清,所选用的理论和要研究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怎样让理论“本土化”,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思考的不够。有的课题没有理论支撑,有的课题理论的选择和自己将要开展的研究完全是两码事。
第二,研究的选题太大,内容太多,指向性不明确。面面俱到就意味着没有特色,没有特色的课题是没有研究价值的。一些课题研究的面铺得很开,但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都是别人已经进行过研究的,没有自己的独创之处。
第三,研究的步骤和阶段分析表述的不清楚,每个阶段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不明确。整过过程显得比较随意。凡事预则立,如果起步阶段就比较随意,要想取得好的结果是不大可能的。
第四,课题成果如何呈现思考不够。课题成果的呈现是和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直接相关的。一些老师在申报的时候没有把这些问题表述清楚。
专家们普遍认为,课题立项是一方面,立项之后的后续管理和指导更为重要。我们给每一个立项的课题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还专门讨论了后续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在通知老师们立项的同时告知他们,使他们自己也加强过程意识。
第二项和课题有关的工作,是筹备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的召开以及课题成果的申报和评选工作。昨天,学术委员会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统一了认识。今天下午将在上海召开筹备会议,还将就这个问题和六省一市的省教研员们进行沟通。
第三项和课题有关的工作,就是举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新技术的课程优化新范式研究》的子课题《新技术促进高中课程教学设计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论证。这是该全国规划课题的六个子课题之一,由我们学校独立承担。
今天上午,开题论证会在我校隆重举行。中央教科所的总课题组组长杨宝山先生、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课改办主任徐淀芳先生等多位专家莅临我校,帮助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论证。我在学校里分管科研工作,这件事情责无旁贷。昨天晚上,我在家里熬到深夜,将本课题立项的缘由、研究的基本假设、目标和内容、思路和步骤、预期的成果形式等,编制成PPT,为今天向专家组、课题组老师们汇报做了充分的准备。
新技术逐渐走进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领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带给师生的,决不仅仅是教的和学的手段的更新,更是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根本变革。如何利用新技术呈现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如何将新技术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结合,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奠基,是我们这个课题想要探讨的问题。
专家们对我们确立的课题研究方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徐淀芳主任,对近年来有关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从技术的硬件层面的研究、技术的软件开发研究、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层面的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提醒我们要加强对课程的研究、在优化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40分钟,还应该将研究的范围拓展到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课堂教学结束之后,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探索课程教学优化的新思路、新策略。
专家的指点,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