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发展教育漫谈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重读郑金洲《教育通论》一书有感
我将三月份的读书主题确定为“教育史实和教育理论”,《教育通论》是我在这个月中阅读的第四本教育论著。
郑金洲是我的老师,尽管我只听了他一节课。那是8年前,我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的时候,郑老师给我们讲《教育通论》,才上了一次课,我就接受组织安排,到首都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去了。等我回来的时候,郑老师的这门课程也结束了。当时曾经读了一遍《教育通论》这本书,并完成了这门课的考试。最近重新研读,仍然有很多收获。
郑金洲的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本以《教育通论》命名的教育学入门书。它和一般地教育学书籍不同,不采用“四大块”的模式(即将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组织内容,而是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教育理论的阐述置于反思的境地,重视采用历史事实说明教育原理,把一面面非常宝贵的“镜子”送到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在鉴别之中获得认识上的升华。
既然是“通论”,就要兼及理论与实践,涉及历史、现实与未来。本书的逻辑结构是按照这样一种构想展开的:第一章至第三章提供理论的导入与历史的视野,重点分析了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和语言,探究了教育的演进历程,总结了中西教育的传统,让读者从中领略教育之所来、之所往、之所需。第四至第七章是对教育的宏观描述。重点分析了教育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展现了教育制度的变革历史。第八章至第九章就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这两对主要矛盾开展微观探讨,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校的活动尤其是课堂的活动上。最后一章讨论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使读者能够对教育科学这个大家族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做些铺垫。
书中有很多引人思考的话题,限于篇幅,这里列举几个。
1.教育隐喻
在郑金洲的《教育通论》中,有一节专门对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等三种教育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关于教育隐喻的分析还是很值得品味的。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常将教育喻之为“雕琢”、“雕刻”,比如《学记》之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论语》之中的“朽木不可雕也”等等。在西方,更多地以“塑造”来与教育进行类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这大概和我国古代社会雕刻艺术见长,而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比较注重雕塑艺术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塑造”一词已成为表征教育性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旨在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决定性作用。其中还隐含着这样的含义,就是认同人性被动论或者中性论、“环境决定论”和“教师中心论”。
接生、生长也是一个很常见的教育隐喻。接生的隐喻源于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产婆,母亲的工作对他把产婆术用于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长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或者心理学的概念,杜威将它引入到教育之中,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基本观点。接生、生长的隐喻,在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上,持人性主动论;在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上,持“内因决定论”,在师生关系的认识上,持“学生中心论”。
从上述的两组隐喻不难看出,教育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家生活的环境,与自己的生活背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痕迹显现的非常清楚。一个隐喻的背后,反映了一种教育的观念,我们平时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词语背后承载的教育观念呢?
2.教育的循序渐进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那么,这种循序渐进是随着心理发展亦步亦趋呢?还是要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呢?
皮亚杰认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够吸收的,我们应当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教师的“问题只是去发现符合于每个阶段的有些什么知识,然后用有关年龄阶段的心理结构能吸收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在他看来,教师试图离开儿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去加速学生的发展,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后面,或至多与发展相平行,才是有效的。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皮亚杰的观点表示反对,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教育不应只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赞可夫对此大为赞赏,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结论,有待心理学界以及教育界进一步去分析和论证。不过这样的研究告诉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和教学,才可能是有成效的。
3.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从最一般的情况看,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应该是特别要求的。
一是道德素养。教师经常是作为社会榜样或者社会的代言人来出现的,人们常把教师作为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这一要求是教师区别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马卡连科甚至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绉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最好还是请他走到角落里,在那里擤鼻涕,叫谁也不要看见他。”
二是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教领域的基础知识;二是一定的专业知识;三是教育科学方面的如心理学、教育学等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非越多越有用,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和界限之后,教师的这些知识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就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素养,是教师能否有效实施教学的前提保证,也是教师之所以区别其他职业的主要特征。
三是教学技能素养。教学是和教师本人的原有经验、个性特征、态度情感、语言方式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很多人用名师的教案去上课,却总也上不好,原因就在于此。这样的一个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含有艺术性的要求的,是非常个性化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应有修养,不能随机应变地运用多种教育技巧,他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师”(马卡连科)。
如前所说,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教育理论的阐述置于反思的境地,让读者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环境中发现矛盾和困惑,引起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原理的深入思考,读起来确实启发很多。
《教育通论》 郑金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