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

(2008-03-09 08:23:37)
标签:

教育发展

和谐教育

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

教育杂谈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一书有感

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一个家庭舍近求远,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心中“名校”前去就读,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投入可以为孩子今后的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础;我们的国家不断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书本费、学杂费全免,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就是因为政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使我们的国家能够在21世纪激烈的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袁振国先生撰写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五个角度,向读者介绍了21世纪的教育在上述五个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这对引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课堂教学的革命”,袁振国先生从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教学、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五个方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新实践、新思想、新举措,基本上涵盖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就“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谈一点感想吧。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创新必备的基本素质。而我们的教育是否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平台了呢?现在我们课堂,最常见的情况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施行的是一种“去问题教育”。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多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了一种“去问题教育”?这就实际上是我们的教师对知识的看法所决定的。我们的教师非常关注知识的整体性、知识的逻辑关系,希望将每一个知识点讲的精确、清晰,让每一个孩子都“理解”;而美国的教师认为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难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独立的见解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学科教育的新视野”这一章节中,袁振国先生对科学教育、数学教育、文科教育、美育、信息技术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现在教育问题的剖析。

科学教育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教育。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科学救国成了人们的普遍信仰,所以对现成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的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采取了违背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态度。这也是我们今天在科学教育中仍然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缺乏应有意识、缺乏重视的原因。

科学在中国的成功不仅使得科学的地位日益高涨,也使人们建立了这样的信念:科学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的。于是,什么都往科学上靠,哲学成了科学,神学也有科学的神学,语文、道德品质等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的测试才是科学可靠的,人文学科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被科学的精确性、规范性和统一性所取代。人文学科那种精神享受的过程消失了,那种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感悟自由精神的教育理念没有了。

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

在“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中,袁振国先生告诉我们,任何关于教育的谈论,都或多或少地是在谈论教育的理想。当这种谈论成为一种观念、成为一个系统的时候,就成为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当这种谈论成为一种官方意志的时候,就成为了教育的方针、教育政策或者法令。教育的理想是任何一个从事着教育工作的人所必然具有的。

人们关于教育理想的种种思想、思潮,归纳起来看,可以分成三种教育观:

第一种是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肯定社会既成的思想、制度、道德的和理性和优越性,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继承社会的传统,使人在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尽快地社会化。中国的孔子、陶行知;古希腊的柏拉图以及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帕森斯等是这种教育观的杰出代表;

第二种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力量的实现,它把传授科学知识当作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苏格拉底、洛克、培根、斯宾塞、赫尔巴特、巴格莱、莫里森等,是这种教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种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老聃的顺性达情、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维多利诺的“快乐之家”、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卢梭的以天性为师、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的观点,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里,不能忘记一个人物——杜威,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教育家。之所以这样说,一来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对世界多个国家的影响面最大,影响是时间最长;二来是因为他的教育观包含了上述三种教育观,这是很罕见的。杜威在不同侧面持有不同的教育观,既说明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杜威对三者复杂关系的冷静态度。有人把杜威称为教育思想的蓄水池,意思是说前人的教育思想都汇集到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后人的教育思想又无不与他有关。

仔细考究一个国家不同时期或者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对教育观的选择,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发展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当国家之间竞争加剧,人才需求成为突出矛盾的时候,科学主义就甚嚣尘上;当社会矛盾激化、人性得不到舒张的时候,人文主义就会高扬头颅;而当信仰危机蔓延、国家威信受到挑战的时候,社会理想主义则会抖擞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上述三种教育观最终也必然会走向进一步的融合,这取决于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深化程度。

《教育新理念》一书秉承了袁振国先生论学的一贯特点,文从字顺,简洁流畅,虽是一部专著却有极强的可读性,全无枯燥、沉重之感,实在值得一读。

 

    《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