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芝加哥大学给我们的启示

(2008-02-19 11:09:19)
标签:

办学思想

教育方式

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81个诺贝尔奖得主

△严格、复杂、高难度

△提问是每个人的天职

△培养的学生要会思考

△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学费而放弃选择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创办于1891年,是由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投资的,目标是使之成为一所纯粹的科研型大学。从办学之初,学校就一直坚持包容性、开放性的理念,既接受男生也接受女生,既接受白人学生也接受黑人学生,既接受犹太人也接受亚裔美国人,还接受国际学生。这在当时的美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是益智后生,这一古老的拉丁文校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应该是让知识不断增长,从而使人更加丰富芝加哥大学推崇的价值观与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中提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方法不谋而合,如何在学习别人的同时,真正认识到并发扬我们自身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81个诺贝尔奖得主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在芝加哥大学引以为豪的是他们众多的诺贝尔获奖者——81位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或研究人员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在这长长的81人名单上,我们找到了熟悉的名字——48届博士生杨振宁、50届博士生李政道。2007年,该校教授再度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严格、复杂、高难度

是什么成就了芝加哥大学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锦 穆尔教授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始终确保大学一定要有非常开放的、严格的、高强度的学术环境。如果有人愿意到一所研究学府里做难度最大的工作,我们希望他能够到芝加哥大学来。这包括积极参与对各种新设想的验证,或者帮助别人来验证他们的想法。我们希望成为这样一种学校,能够吸引那些最具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学者。我们也因此提供了这样的科研环境给这些特殊的人才。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们学校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学校就是他们希望从事非常严格的、复杂的、难度很大的研究之所。

在很多有关美国教育的介绍中,给人的印象是美国的课堂教学非常开放、自由,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美国一些普通的学校情况。有很多重点的中学和大学,比如纽约的史蒂文森高中、芝加哥大学等,对学生的学习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以培养国家的精英为己任,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要求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很高的要求。

△提问是每个人的天职

每个芝加哥大学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不提问题的情况下就知道某些观点真实与否。因此要对很多问题、很多已知结论及假设不断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来检验它们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这是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遵循的价值观。善于提问,敢于质疑,是每一个研究者的职责所在。因为在科研中,不只是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有些人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就形成自己的一套新观点,特别有创造性。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本身可以带来很多新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询问和疑问阶段就开始了。当这个过程开始时很多人也会逐渐地参与进来,就实现了通过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又形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使这个问题更加丰富。这就构成了芝加哥大学的学术领导力

△培养的学生要会思考

锦穆尔校长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给学生这样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脱离课本内容进行创新的独立思维。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能够从更高层面带来一种灵活性,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能够使学生学会提很多不同的问题,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不光了解历史,还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现今情况,帮助他们形成在未来做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锦穆尔校长眼里,大学不应该是一个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地方,而是更像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个家庭。他说,芝加哥大学有很多人,甚至所有的人,每天在努力地和大家保持沟通。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因此大家都认为好像生活在一个企业的环境中,整个企业要把员工团结起来,就要搞明事实、互相了解。做同样的一件事———为了要弄清真理,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纽带。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纽带才使师生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

△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学费的阻碍而放弃选择芝加哥大学

除了学术严格,芝加哥大学另一项出名的是它的高学费。不过学校有很多政策,通过提供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到学校受教育。用锦穆尔校长的话说:没有一个学生说是因为没钱或学费太高才不来芝加哥大学上学的

社会团体、学校的校友、慈善机构对学校教育的捐助,是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只有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个团体都愿意在教育方面投入经费而没有功利性的目的的时候,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国家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