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师生情谊生活记录我的校园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这个周末上海一直阴雨连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我今天还是冒雨赶到学校,和十五年前毕业的三位学生见面,同时接待韩国釜山大学伦理教育方面的教授、博导韩兴植先生一行。
我的三个学生现在都在上海工作,有读完了博士留在武警部队工作的小何,有自己开公司有了不小成就的小沈,还有和我一样从事教育工作、能够胜任计算机和数学两门学科教学工作小刘。他们都是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附中的学生,他们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任教过他们的物理课。今天大家见面,免不了要回忆起中学时代,回忆起当时的物理课。说起物理课,他们三个对我的课堂教学如数家珍似的,板书的设计、作业的要求、课堂的语言……等等,很多我已经记不得了,他们还记忆忧新,让我非常感动。在一旁看我们交谈的韩国朋友对我说:“你很幸福!”确实,看到他们一个个风华正茂,事业有成,我真的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我8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淮北煤师院附中做教师,一直到今天都是在学校里渡过的,对教书这份工作充满了感情。尽管现在做了学校的领导,繁琐的事情比以前多了很多,但仍心系课堂,每天坚持听一节课或者上一节课。从一个职初的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这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在淮北煤师院附中走完的,是和当时的许多届学生共同成长起来的,所以自己对这所学校充满了感情。外地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的,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教师的住房也就在学校的附近,因此学生每天和教师接触的时间很长,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比上海的老师和学生之间要丰富很多。
借助小何的英语翻译,我和来自韩国几位客人进行了交流。韩国釜山大学的韩兴植先生这次带了两个博士生过来,这两个博士生都是中学的教师,他们这次到上海来,很想和上海的学校建立起一些联系,以促进两地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我向韩国的朋友介绍了学校的概况,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一些做法,并冒雨带领他们参观了学校的校舍。他们对我们这所学校很感兴趣,提了很多的问题;我对韩国的传统文化也很关注,从交谈中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在接待韩国客人的过程中,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渠道。现在我们国家师范类的高等教育,都是让学生读研究生、读博士,毕业之后再出来找工作,这样的一种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博士都不愿或者不能胜任中学教师的工作,以至于北京十一学校招聘了一批博士,都成了新闻。如果像韩国的学校这样,在中学教师中培养博士,那将如何?现在我们对中学教师的职后学历进修多了一个教育硕士的通道,但博士教育的通道好像还没有。
第二,国际之间的相互交往是大势所趋,具备一点国际的视野,可能能更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更有利于我们的决策。这位韩教授这次到上海来,就在上海招收了一名博士生,他们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要掌握一点对外交流的工具,比如说英语。今天的相互交流,如果没有小何的互动翻译,可能最后只能通过纸笔的形式相互沟通了,因为我的英语水平很一般,一些单词写在纸上是认识的,别人讲出来要过老半天才能反应过来,自己再说出来就相当的困难了。我们不可能掌握很多个国家的语言,但英语还是要能说一点、能听懂一点的,否则听别人的讲话一头雾水,要是没有人帮着翻译,说不定就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
一个快乐幸福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