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数据与管理教育漫谈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 |
认识李希贵,是因为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在这套丛书之中,他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次在北京参加高峰论坛,看到有他的报告,我充满了期待,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真面目。
去年读他的著作的时候,知道他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的局长,兼任国家督学、山东省中语会会长等职。还以为他会一直在潍坊这块土地上耕耘呢,这次到会场才知道,他在教育部兜了一圈之后,现在成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看来回归校园,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教师学生共同呼吸,是李希贵先生不能忘怀的啊。
在开幕式之后的主题报告中,李希贵给我们做了《唤醒校园里沉睡的数据——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的报告,让我很受启发。下面是他的报告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很多数据,但数据并不等于信息。只有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才能真正为管理服务。
数据运用到社会事业上,是从南丁格尔开始的。
1853年,俄罗斯在欧洲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双方死伤十分严重。当时,国际护士职业的奠基人南丁格尔就在英军的战地医院里从事医护工作,她发现,绝大多数将士的死亡并非因为伤势,而是因为医院的卫生条件和供应不足。可是,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建议改善条件和供应的时候,却一直得不到上司的重视。终于,南丁格尔将汇总的将士死亡的数据画出了一个饼状图,用社会统计学和图表的方式展现出一个惊人结论:死于不卫生条件的士兵比死于战斗中的士兵要多出几十倍。这个结果引起了指挥官的高度重视,并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南丁格尔的成功,就在于让数据开口说话,把数据转化成了信息。
我做校长的时候,每学期都由学生评选“我最爱戴的老师”。开始,我们只是看重评选结果,至于评选活动中产生的诸多数据,我们并没有特别在意。每次评选活动结束后,我们便对入选的老师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引导老师们向他们学习。可是,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不同的老师却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为了成为“爱戴的老师”,有的甚至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行动。
后来的一件事启发了我们。有一位热心的数学老师,从教导处找出了一直在档案柜里“沉睡”的问卷,把选票上学生爱戴老师的理由进行了归类。她发现,竟然有86%的学生爱戴老师是因为老师“公平公正”,71%的学生喜欢老师是因为老师“有幽默感”。当我们把这些告诉老师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地找到赢得学生的妙方,学校也会比较明确地确定教师发展的方向。譬如,公平公正其实是有技巧的,没有专门训练,好心偏偏没有好报;幽默感也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给老师们一个“幽默十法”,“诙谐八例”,也完全可以把幽默推销到所有的教室。
当然,更加让我们得意的是,老师们把学生爱戴的理由全部归纳梳理,让学生重新给每一个理由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我们按权重的高低,为这些理由排序,由此也得出了一位老师赢得学生的十条要素。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很多数据,但数据并不等于信息,从数据到信息,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只有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才能真正为管理服务。而且,数据一旦被唤醒,还可以理性地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有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学生,数学成绩看上去起伏很大。在一个学期的9次考试中,最好的成绩是班级第8名,而最差的成绩却是43名。于是,从老师到家长,也包括她自己,都认为她的数学成绩不稳定,把眼睛盯在了她的下一次考试上。
且慢!看我们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里发现一些什么吧。
当我们把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做出一个动态折线图的时候,我们很清楚地发现,9次考试明显有三个谷底。第一次是期中考,第二次为市统测,第三次则是期末考试,这样一条动态折线很容易让我们看出一个规律。由于这三次考试在学校里通常被称为“大考”,题目是由市教研室命题,这些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考查当时学习的内容,而且还有30%的试题要涉及到上一学年的教学内容,而这位同学是从外地转来的,恰恰上一学年跟数学老师“闹”翻了。我们把两类考试分开,画出了两张动态折线图,一张是学校自己进行的六次单元考试,另一张是市命题的三次统一考试,结果发现,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其实是相当稳定。
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这位同学把以前落下的数学知识补上去,而不是天天盯着眼前的分数斤斤计较。
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一段时期,他那位学习特别优秀的孩子总是心绪不好,天天因为作业烦闷。跟踪调查和测量的结果发现,其实,作业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只是作业的难度与他的学习水平相去甚远,天天做着一些对他没有任何挑战的题目,天天望着作业本上无一例外的“√”号,他越发倦怠起来。
住宿的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里用晚餐。将每一个学生用晚餐的时间进行一段时间的统计分析,就会从中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有一个学生每天固定在晚餐开始之后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食堂划卡就餐。对他的情况进行调查表明,这个学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虽然不是很聪明,但学习非常勤奋,也很会安排时间。就是吃饭也知道避开高峰期,在打饭学生不多的时候来到食堂,快速用餐,以节约时间。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和他善于利用时间是很有关系的。
有一个同学用晚餐的时间很有特点:第一天用餐很早,第二天就要比第一天的时间晚半小时;第三天又很早,第四天又比第三天晚半个小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波动规律呢?经了解发现,这个学生是从外地转过来就学的,他有隔天洗一次澡的习惯。
第三个同学是一个女同学,统计结果表明,一个星期内她没有刷卡用餐。再检查前面两周的用餐记录,发现也没有。老师们很紧张,怕她因为“减肥”影响了身体的健康,赶紧对这个学生的用餐情况进行调查,却发现有一个男孩子在追她,每天帮她打饭。
还有7个学生的用餐记录很奇怪,每天都在食堂快要关门的时候来打饭,而且一打就是30个人左右的量。经过调查才发现,这是一个学校不知道的学生自发组织——足球队,每天下午放学后跑到外面去训练、比赛,很晚才能回来。回来之后还要冲洗,来不及到食堂里吃饭,要其他同学帮着打好饭,在上晚自习之前匆匆用餐。
……
这些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给老师们以很大启发,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自然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