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北京四中

(2007-12-30 18:55:24)
标签:

优秀校长

办学思想

学校教育

视觉/图片

教育

分类: 校园一瞥

论坛的组织者安排中学的代表到北京四中学习,使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进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感受它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根基。

走进北京四中 

四中的校门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北街的北京四中创建于1907年,到今年刚好100年。因为温总理去听课而名声在外的皇城根小学,就在他们的对面。四中的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在学校创办伊始,就号召学生“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告诫学生要“自食其力”,“协同尚义”,“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为这所学校的确立了“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终身学习并终身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这些思想被历代四中人不断传承和发展,使得四中的教育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走进北京四中 

王道元先生训诫石

这个斑状花岗岩形成于2亿年之前,在260万年前,被青藏高原的冰川携带搬运,经冰川磨蚀而成现在的漂砾形状。采用这样的一块花岗岩来雕刻王道元先生的训诫内容,体现了学校对历史、对学校文化的敬重。

20世纪20年代,在时任校长齐树芸的领导下,四中制定了《学科暂行课程标准》,对开设的40多门课程从教学目标、作业要项、教材大纲、教法要点、毕业最低限度等做了全面的规范。这是北京四中发展过程的一个教育法典,也是四中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学校保留下来的20世纪30年代的老校门,是学校的历史文物,也是四中教学思想走向成熟的见证。

走进北京四中 

四中的老校门

    走在四中的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那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为学校增添一品一景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师生在住足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物化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物理名师张子锷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几乎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化学名师刘景昆把教育看作是一项育人的事业,教师要“热爱科学、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境界,使其成为一代楷模。

走进北京四中 

校园景观之一,联合国大厦前的雕塑

走进北京四中 

校园景观之二,张子锷、刘景昆的雕像

走进北京四中 

校园景观之三,浑天仪模型

刘长铭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北京四中的历史沿革、不同时期在教育上的改革成果、以及他对教育的一些思考。他认为:

今天的教育必须重新对教育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把“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作为重要的价值选择。公民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判断和社会的责任,教育的就是要激活生命,唤起自觉,唤醒学生做人的意识。北京四中确立的“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就是为了培养“中国杰出公民”。通过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培养能力、以理想培养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让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习惯的养成需要环境,现在的教学,关于知识的传授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学习已经足够了,但唤起学生自觉的教育很不够。在学科的教学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大多数的情况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缺乏兴趣。自觉意识的唤醒,对于学科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走进北京四中 

刘长铭校长在发言

现在我们都在讨论中国为什么缺少大师,何时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认真分析一下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的工作情况,就会发现他们都生活在一个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的群体之中,他们都生活在一个能够激发思想的环境之中。

大师是成长起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大师不是由勤奋而生,而是由悠闲而生。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创造辉煌的那些岁月,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反思现在学生的学习,从早上一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所填满,没有闲暇的时间,这样的教育,不是培养大师的教育之道。

满汉全席好吃,但每一顿饭都让孩子这么吃,孩子肯定会消化不良的。课程也是这样,现在中学的很多课程内容,纯粹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完全没有必要学习这么多。一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不同的学科培养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是相同的,为什么非要学这么多呢?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还没有什么样的知识重要到非学不可。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科技俱乐部”,下午3点半就放学……一件件细小的教学管理方面的举措,折射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