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海淀首师大附中 |
分类: 校园一瞥 |
在北京考察的第一所的学校是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这是一所有着93年办学历程的老学校。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私立成达中学,取鼓励青年学子“成德达才”之意。2000年秋冬季节,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求学的时候,曾经到这所学校来听过课,也多次在学校附近的道路上散步,这次故地重游,还是很有感触的。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校门
作为北京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首都师大附中在北京有很高的知名度,某种意义上可能比首都师范大学在北京的影响更大。校长石彦伦,2005年曾经作为专家参加了我区举办的名校长论坛,他们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次在附中的学习考察活动,石校长亲自接待,并给我们谈了很多。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坦率诚恳,一下子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冰心先生题写的学校校训
北京市今年秋季刚开始实践新课改,高一年级首先开始践行。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一节高一新课程语文课,由一位从教4年的青年教师江老师给我们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文赏析课。虽然教龄不长,但这位江老师看来胸有成竹,个人的语言功底很好,课堂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很流畅,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机智。江老师在教学中,不是像某些新课程的课那样,上来就是全班同学总动员,大家一个个议论的热火朝天,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相距很远,而是就字词的诵读和理解、诗文的结构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设置一些问题,让我们逐步加深对诗文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比如: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要归,归向何处?作者为什么要归向自然和田园?为什么明明爱田园、丘山,还要一去十三年呢?有人认为陶渊明矫情,你是如何看待的?诗的描述美在何处?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写法有些重复,你怎么看?你怎样评价陶渊明?……这节课上的还是很不错的,教师的预设和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情感的投入,感受到了一节课之后学生对陶渊明认识上的升华。遗憾的事,我们没有能够和江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不知道有关陶渊明的诗准备讲几节课,这个单元整体的构思以及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在现场观摩公开教学
在首都师大附中的综合楼里,我被其中的环境布置深深吸引住了。进入综合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子的一副塑像,周遍还有和孔子相关的雕塑作品,让每一个进入楼内的人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不同楼层的走廊上,都有主题展示,比如生物标本、化石和岩石标本、地质构造模型、学校社团的情况介绍以及获得的奖励展示……等等。这些教育素材是如此地贴近学生,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观察和学习,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识所起到的作用,说不定比课堂上还要重要。大家都知道环境育人的作用,如果在环境建设的时候能够和学生的平时学习、和他们的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肯定可以发挥环境更大的育人功能。
综合楼内的孔子塑像
石校长和我们谈了很长的时间。他向我们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整体情况以及现在进行的课改的情况。我们一行也有不少人和他进行了互动交流,深化了对一些教育问题的认识。我觉得在以下几点体会很深:
一是课程设置的细节处理。他们几年前就开始在学校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这样的一门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课程,如何进行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呢?他们设立的“研究性学习结业制”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细致。学生在完成课题之后申请鉴定,鉴定的过程就是学生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分认定,完成学分者颁发证书……这样的一系列措施,使这一学习活动在学生心目中有了很重要的分量,也规范了课程的实施。
校园一景
二是教师队伍的培养。把好关引进好教师是一方面,引进之后该如何培养呢?石校长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就是“要让教师继承本校的风格和传统”。有不少学校,在引进教师之后,总是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注意让引进的教师继承本校的教学风格和传统。该怎样做呢?他们的经验是:对所有新进入本校的教师进行3年左右的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各种讲座、相互之间的交流、理解学校的办学要求、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展示课、学生的评教、对外展示的机会等等。
三是如何理解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永远是在追求理想化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的,让大家真正感到满意的教育是没有的,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的教育是对昨天教育的批判,明天的教育肯定也是对今天教育的批判。现在的教育不是最好的,但有一个比现在要好一些的教育在等待着我们。让孩子能够在学校里身心健康、学业优秀、能考上大学……这样的教育就能够让人们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