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会议纪要 |
由上海市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7长三角高中名校长论坛——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领导力建设”15日在金山区人民政府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论坛会期两天,主要内容有开幕式、专家报告、长三角地区部分名校长专题演讲、参观考察金山中学和东林寺等。
论坛的会场——金山区人民政府会议中心
15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三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1.陈玉琨
发言题目:学校领导力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1)学校领导力与核心发展力
陈教授首先对学校领导力的概念给予了界定。所谓学校领导力,就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在学校办学的过程中,依法办学的能力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陈教授认为学校的领导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略思维能力,也就是对学校发展机遇的把握能力;二是组织协调能力,其中的组织能力体现在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的能力上,协调能力就是团结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能力;三是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四是评价与诊断现状的能力,具备了这一能力的领导,才能把握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与症结;五是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这一能力对形成学校的品牌有重要意义。
在上述各种能力之中,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是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办学思想的实现,既要靠课程,也要靠教学;另一方面,这是教师(也是学校领导)专业能力的重要特征,不可替代。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校长还要有精神追求和高尚情操,要正气、雅气、大气。
2)新课程实施的难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难点。一是教师的动力不足,教师对老教材比较适应,不愿意进行新的探索。现在还缺乏一个完备的动力系统,让教师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参与性;二是考试的压力太大,这些压力来自社会、来自家长、来自政府,现在大家评价学校,看的就是升学率,缺乏正确的评价机制;三是学校的精力分散,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承担来自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个方面的多种工作任务;四是我们的能力不足,包括政府的能力、社会的能力、专家的能力、校长的能力以及教师的能力,在践行课改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何建立课程改革的动力系统,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呢?这关键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3)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要用文化引导人。孙家正关于文化的定义很精辟: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提六条建议:
一是让学校更有朝气。当学校能够改变人的期望的时候,就会更有朝气。要设法改变学校的精神、改变教师的价值追求、改变学生的人生目标。这是我们课改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课改是教师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过程。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理想。
二是让教学更添智慧。这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推动教学的手段。要让教师有强烈的成功感,而不是挫折感。只有学生每一步的发展都得到了保证,学生的成才才能得到保证。差生不是天生的,是每一天比别人差一点,积累而成的。只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质量得到保证,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机会、能够抓住各种情景引发的教育契机。
三是让师生更有道德。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都教给了学生,并没有完成教育的任务,还要承担起育人的重任。课堂教学应该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是智慧生成和人格完善的统一。
四是让校园更具美感。校园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这种美体现在何处呢?在于继承、在于特色、在于和谐。学校应以校园之美养学生之情,以教师之行育学生之信,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
五是让教育更富创造。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创造者,过程充满幸福,结果令人愉悦。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创造其实就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早走一步,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创造需要智慧,更要懂得继承。
六是让员工更加和谐。让员工心情舒畅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慈悲为怀,关心弱势群体;友情为重,常知有舍有得;以柔为径,化解人际恩怨;以德为重,不忘修身养性。
2.余利惠
发言题目:新课程实施中的校长教学领导力
1)建设教学领导力是深入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这是因为,一方面,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教学领导力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当前的学校,对教学领导力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课程的全面实施。
从学校整体的状况看,不少学校对学校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的力度不够;对新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不够明显,对培养名师、名校长的意识不够……这些都是因为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缺乏教学领导力。
现在我们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经过新老更替之后,有70%以上的教师在40岁以下,学校和校长有责任帮助他们加速对海派教育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现代化、国际化视野,让他们的专业得到尽快的发展。
2)提高学校教学领导力的要素
其一,加强对学校课程与教育计划的领导;其二,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其三,加强对课堂教学的领导;其四,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
3)提高教学领导力要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结合
一是要与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相结合。各校发展之间的差异,根源在于学校文化底蕴的不同。二是与学校课程管理过程相结合。校长如何确保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有何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学领导力建设的关键点。三是要与促进教师成长的团队建设相结合。构建教师成长的团队,让教师参与其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常说的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就是这个意思。四是与社区和家庭相结合。
3.周德藩
发言题目: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几点思考
1)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释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坚持开放改革。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长着脑袋,但那脑袋不是自己的。只有把脑袋还给校长、还给教师,才能释放校长和教师的活力。
2)加大课程校本化,校长的领导力才能得以体现
关于校本课程,自己的看法是:校本课程是一校之本的课程,应该包括国家、地方、学校三方面的课程总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该叫本校课程。
校长的领导力,就体现在如何搭配各种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有效地开展学习上。现在的学校课程有“两个不够一个失衡”,即:纵向联系衔接不够,横向联系不够,出现结构和联系方面的失衡。比方说,小学一年的第一学期,要求孩子会认、会读、会写的汉字只有100多个,但是这本书中就出现了700多个,学生如何学?如果加上其他几门学科的教材,总计出现了1000多个汉字,这些没有人去协调。在这些方面,校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校长要整合课程,不能让教师和学生成了课改的奴隶,不能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课改的混乱之中虚度。要抓好《课程标准》,自己去设计校本课程。
3)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理论支撑
我们比较喜欢引用国外的教育理论,其实在我们国家,孔子、陶行知这两个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学术界还有一个“怪”现象,总喜欢讲一些大家不明白的东西,以显示自己多么的有水平,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就在于用最通俗的语言,教给大家一个道理,让大家全都明白。
4)课程改革要有着力点
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提高汉语言文字的水平和阅读的素养,要把语文教学作为重点。
提高领导力,关键是校长自身素养的提高。校长要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交天下友,成智慧人。
这次的论坛赠送的资料中,有一本是本市部分高中校长在教学领导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取名为《名校长论文集》。我打开一看,我写的一篇文章赫然出现在本专辑之中,并且还是首篇。我非常感谢本次论坛的组委会对我的提携和关爱,不过我和“名校长”之间的距离还差十万八千里,这是实话。我的专长是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现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最近两次大型的论坛,都是代替我们的康校长出席的,我也非常感谢他给我提供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