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主题综述之三
第三届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的第三个主题是:中西方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下四位与会嘉宾围绕这一主题,分别做了20分钟的大会发言。
[英]安·潘提斯女士,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主席
[中]何晓文女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澳]彼德·格林先生,三一文法学院副校长
[美]达喜·沃森先生,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副校长
安·潘提斯女士发言的题目是:英国高中课程改革——发展大学预科标准。
在英国的高中,有一部分学生就读A-Level课程。这是一个类似于我国高中的课程体系,与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考试相匹配,需要用两年的时间来修习。这一课程体系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科、商科、艺术、音乐、语言、科学、工程等多个方面。考试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A为最高等级,如果学后能够拿到3~4个A,就可以进入英国顶级的大学深造。安·潘提斯女士重点介绍了这一课程当前改革的一些情况。
第一,课程发展方面的考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学生的学习专长,课程的设置最好不要做表面文章,要保证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二是建立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和大学课程之间的衔接,让选择了A-Level课程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能够学有所成,继续发展他们的潜力。
第二,课程开发方面的一些做法。一是强调课程开发是学校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开发课程,要了解16岁之后的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和选择,要将课程的设置与价值观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强调专家和团队的力量。作为一个课程开发的独立机构,一方面要了解申请学习者对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发挥大学教师和团队的作用,确保每一个课程的大纲都有一组教师参与研制和编写,并由大学教师提供专业方面的支持。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形成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第三,课程改革关注的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角,让他们学会采用批判式的、思辨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让学生采用建设性的方式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二是强调独立的研究报告,特别关注独立,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包括跨越国界的研究,关注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设计,而不仅仅是研究的结果。
发展大学预科标准就是关注高中和大学之间相互衔接的一类课程的标准,是A-Level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针对这些标准设计的课程将于2008年开始实验,2010年将开始第一次的考试。这是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和大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何晓文校长发言的题目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学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上海市的四大名校之一,最近十年,他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何校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介绍:
1.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人格完善与智慧开启相统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归纳为“四大”:大德、大智、大气、大雅。
2.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平台可以用“4+1”来概括,“4”包括:STS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高薪技术发展的前沿、科学发展史的线索、当代科学技术社会面临的问题、科技发展引发的观念伦理与生活变化等设计的。大文化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当代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热点、学生文化的需要、教师文化的关注等来设计的。活动类课程,主要是各类社团活动等。荣誉课程,包括拓展加深的基础课程以及大学先修的课程。“1”指的是德育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多样化的德育活动→特色化的课程追求→校本化的德育课程→课程化的德育系统。
何校长还简要介绍了学校对课程的动态管理以及星级评价的措施。
彼德·格林先生发言的题目是:教育环境变迁下的学生生活辅导
彼德说,三一学院对社会的变革也不具备免疫的能力,学校要发展,必须要看到这些变革,并采取措施迎对这些变革,以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三一学院的学生有三十多个国籍,其中大部分是英裔学生。在这些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学生很多,而且宗教的品种多样,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小的联合国。
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到安全、被接受、被重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的思考。比如说:
在促进国际理解方面,学校有庆祝各个国家国庆节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上,会向全校的学生介绍这个国家的国旗、国家的风俗、相关的照片展……还有这些国家的美食日(民族食品),展示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还有晚宴、各种风情表演等。学校还注意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海外学习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社区互动方面,也有很多的做法。比如和社区联合举办游泳比赛、游园会、与父母共进晚餐……等活动,加强学校和社区、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使社区、家庭和学校拧成一股绳,共同办教育。
学校对学生的生活指导也是很有特色的。每个生活指导教师负责38个学生,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活训练,使学生了解生活的道理,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和了解。教师们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味生活。学校还非常重视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互帮互助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学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生活在一起,比如说一周的野营训练。学校每天都有10分钟的早会,用来表扬学生的特殊成就,表扬独具特色的团队……等。
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十分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在教学中做出成绩的优良教师给与升迁的机会,给他们赋予模范教师的地位,让他们发挥好带头作用,带动全校的教师共同发展。
达喜·沃森先生发言的题目是:教育推进全球经济成功
IIT(伊利诺理工大学)有数千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其中07年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就有500多人。IIT引以为豪的是文化的国际化、技术的关联化、观念的多元化……在介绍了IIT的太阳能工程与印度的三轮车之间进行结合互动的案例之后,达喜·沃森指出:
要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多边的合作。包括心理学、工程科学、设计学、商学、建筑学、法律等等方面的密切合作。IIT专门创设了跨专业的合作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这些项目的实施包括逐渐功能各不相同的团队,赋予他们解决问题的真是案例、要求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等级的学生共同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国内成功的模版的参照等等。每一个本科生都要求参加两项以上的不同项目的研究。
要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成功,需要:广泛接受教育、了结社会需求、在商业及社会事物中把握先机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良好的道德观念、技术沟通的无障碍。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的技术有:创造力、关联思维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企业家精神、沟通/讲解——营销能力。其中对学生领导力的教育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品质、创造力、道德观念、企业家精神、沟通。IIT有专门的领导力研究所,从心智、智能和管理方法方面培养领导人才,通过各种类型的讲座,让学生体会有效的决策、创新和管理改革,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实现梦想。
IIT还有专门的中文网站,向中国学生推荐他们的理念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