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我的心情 |
今天在家里煮玉米棒,想起了自己在豫北农村生活的年代。
我的家乡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玉米在9~10月份左右成熟。这个时候,学校就会放收秋假,一来让老师回家收获自己田地里的庄稼,二来让学生回家帮些忙。
玉米从田地里收获到进入到家里的粮仓,要经历好几步的工序,我在家的时候,每年都参与这样的劳动,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1.落地
就是将成熟的、长在玉米秆上的玉米穗掰下来,堆积在一起。这项工作要在砍倒玉米秆之前做,因为长在地里的玉米,一行行排列整齐,玉米穗大体都在接近自己肩膀的高度上,掰起来容易,也不易漏掉。如果先砍玉米秆,等它们全部躺在地上之后再掰,还要一个个地翻着查找,既麻烦还容易遗漏。将掰下来的玉米穗扔成一堆,之后砍倒玉米秆,将板车放到地里,就可以将它们装车拉回家了。
2.上架
从地里收获到家的玉米穗,大都比较潮湿,而且一板车一板车的往回拉,很快就会将自家的整个院子堆满。所以,玉米穗回家之后,首先就要让它们上架。
上架的方法有几种:一是利用自家院子里的榆树、枣树等树干做主干,把玉米穗的外包衣翻拉开来,让玉米棒裸露出来,两个或者四个玉米穗的包衣打上一个结,交错着搭在树干的周围,从下面向上依次垒搭,再用梯子帮忙,让树干一下子“增肥”很多,包上了一圈玉米棒的外衣。最上面用防雨的物品稍微搭一下,以免雨水直接灌入树干中,让玉米穗的包衣受到侵蚀,使玉米棒脱落掉下来。
二是在屋檐下的外墙上砸入一个个的大铆钉,下面挂上铁丝,然后将玉米穗的外包衣翻拉之后绕着铁丝向下翻转360°以上,用力一压,玉米棒就固定在铁丝上了。
如果还不能挂完,那就要在家里院子空地上搭架子了,两边各两根原木做支架,上面架一个横木,一个简易的架子就搭好了。横木上下垂一根根的铁丝,将玉米棒悬挂其上。
在这个季节,走进任何一家,都会看到满院的金黄、满目的丰收景象。
3.脱粒
我在家乡读书的时候,玉米脱粒还是采用最原始的办法,用手一个个的掰。
等到架上裸露的玉米棒被风吹的基本上干了之后,给玉米脱粒的工作就开始了。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也非常“漫长”的工作,每天傍晚之前,我们会将玉米穗从架上下下来,堆在房间里像一座小山似的。吃了晚饭之后,我们一家三代人围坐在这个“小山”的周围,一边聊天,一边给玉米棒脱粒。
基本的操作程序是:一个人先用锥子顺着玉米棒的方向推上三四下,把棒上的玉米推掉三四行,露出几道失去玉米的空槽来,后面的人接着把棒上有玉米的部分向空槽的两边推挤,让棒上的玉米粒全部脱落下来。做这件事情一来需要一点力气,二来还要注意不要把手给磨破了,每天晚上都要消灭一座“小山”,要连续做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我们在脱粒的过程中,想了很多点子,来提高工作的效率。
脱粒的过程,也是一家人在一起沟通感情的过程。我们兄弟姐们几人,同时接受劳动教育,共同感受父母待人接物的言传身教,使我们一个个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尽管现在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但都能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很好,这与从小的家教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的家教最鲜明的特点,可能就是劳动教育了。
4.晾晒
脱粒之后的玉米粒,还是有些潮湿的,如果直接入仓,很容易发霉。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晾晒。
家里的场地比较小,而且因为房屋的原因,没有一个长时间都有阳光的场所,因此晾晒玉米要拉到田地里去。我们通常的办法是将玉米装袋,用板车拉到刚播种过不久的麦田里,铺上席子,在席子上摊晒玉米。每天都有新脱粒的玉米,每天都有晾晒的任务,我们经常早上上学之前拉出去,下午放学之后收回来。还在这个季节家乡的雨天非常稀少,倒也不用很担心下雨的事情。
晒干之后的玉米才能入仓。到了这一步,收玉米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下面就是如何消耗这些玉米的事情了。
我在家生活的那个时代,收下来的小麦主要用来交公粮,家里生活的主要粮食就是玉米了。我一直到考上大学,才吃上了大米和白面。我这里所说的只是从玉米成熟到入仓的这段过程,还没有提及玉米的播种和田间管理等细节。亲身经历了这些过程,使我深深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培养了自己勤俭节约的习惯。
现在的农村,玉米的收获和脱粒要比当年简单、方便了很多。不少的农民,在玉米棒还很鲜嫩的时候就掰下来,要么煮好到城里去买,要么冷藏起来全年供应各地的菜场和超市。像我家那种最原始的收玉米的方式,可能逐渐就成为一种历史、一种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