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期心理变异的原因

(2007-10-14 10:29:26)
标签:

育儿/亲子

家庭

青春期心理

分类: 读书评论

——弗洛伊德《少女杜拉的故事》给出的解释

青春期心理变异的原因

 

    作为一个高中教师,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这是一个花季的时期,是一个追梦的时期,也是一个心理变幻莫测的时期。了解一点他们心理变化的机制,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

这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惟一写下的一本非学术性长篇作品。其原名是《一个歇斯底里个案分析的片段(杜拉)》,《少女杜拉的故事》是翻译者钱华梁先生在译文时给另起的一个名字。从原作的名称可以看出,这是弗洛伊德的一个病例,记叙了他首次用精神分析理论对18岁少女杜拉的歇斯底里症进行的治疗。

故事大体是这样的:幼年的杜拉就有明显的恋父情结(这可能是女孩的共性,就像儿子一般总和母亲关系比较好一样),而他的父亲和母亲关系一般,他的父亲似乎是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平时生活行为不够检点,以至于得了梅毒,还是弗洛伊德帮他治好了。这件事情杜拉是知道的,因此一直怀疑自己是否遗传了这一毛病。后来他的父亲又和他的护士K女士有了暧昧的关系,杜拉的母亲佯装不知。杜拉的家庭教师经常和她谈论这方面的话题,并引导她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但这个家庭女教师的真实目的也在杜拉父亲的身上,这让杜拉非常伤心,坚决辞退了她。K先生对他夫人的事情心知肚明,但仍和杜拉的家庭交往密切,并在追求着杜拉,而她的父亲作为隐情的交换,甚至有将她推到了K先生怀抱的意图。杜拉为此采取了多种极端的措施,被他父亲送到弗洛伊德这里进行治疗。

弗洛伊德在对这个个案的介绍中,充分展示了他高深的文学造诣和理论文笔的优美流畅,无论是临床现象的介绍,还是对两个梦的深入分析,都揉入了引人入胜的小说元素。比如迷人的、有洞察力的、早熟的、敏锐地体察着周围一切的女主人翁杜拉,暗潮涌动的家庭关系,家庭女教师、杜拉的表姐……等等,情节复杂,人物繁多。这一切就如同一项项病症般,条分缕析的体现在杜拉的身上,并且被弗洛伊德描写的跌宕起伏,悬念重重。1930年,弗洛伊德获得了他一生最引为骄傲的荣誉——“歌德文学奖”,应该是对他的文学功底的充分肯定了。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主要工作,也是本书的重点。弗洛伊德一直坚持一个理论:每个梦都有其意义,且可以借某种解析过程发现它。在研究杜拉的病例时,弗洛伊德指出:“由于某种精神内容受到意识的反对,而被打消或者压抑,因而成为病源。简单地说,梦是避开压抑作用的迂回之路,它是所谓心灵的间接表白所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弗洛伊德通过对杜拉两个梦的解析,对她的病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读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但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我们不妨来看看杜拉的第一个梦以及弗洛伊德的分析:

“有一栋房子着火了。我父亲站在我的床边,把我叫醒。我赶紧穿衣服,这时母亲却忙着抢救她的珠宝盒,父亲说:‘我不愿让自己和我的两个小孩为了你的珠宝而被烧死。’于是我们匆匆跑下楼梯,但是一到外面,我就醒了。”这个梦,是杜拉和父亲、K先生夫妇一起到L地度假,K先生强吻杜拉,杜拉在房间小睡醒来时发现K先生站在自己床边,而且过后自己房间的钥匙不见了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才开始做的。而且每次做这个梦醒来,杜拉都会闻到一阵烟草味。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父亲,其实就是K先生的平行。梦中的母亲,实际上是取代K女士。因为当时杜拉的母亲在家中,不在L地。梦中的珠宝盒代表女性最隐秘部分——生殖器。以前在家里,曾发生过杜拉的母亲拒绝接受父亲赠予的珍贵礼物,这件事情肯定给杜拉很深刻的印象,并从内心里希望接受父亲赠予的礼物。而当时在L地,K先生也赠送给杜拉一个珍贵的珠宝盒。杜拉意识里觉得自己也该把自己的“珠宝盒”送给K先生,所以在梦里,母亲保护自己的珠宝盒,代表着K女士不愿给K先生“珠宝盒”,而杜拉愿意给。梦中的“火”,其实是杜拉害怕失火要用水来熄灭,这样就会弄湿“珠宝盒”。因为杜拉很早就隐约懂得男女之事,所以也知道“弄湿珠宝盒”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她既期待又害怕。梦醒后的烟草味,是因为K先生和父亲都是喜欢吸烟的人。而K先生曾经对她强吻过,从此她形成一个意识:和一个抽烟的男人接吻肯定会嗅到烟味。

这一切都可以这样解释:杜拉发现她无法锁住自己房间的门之后,她告诉自己:“我被严重的危险威胁着。”于是她下决心不再单独留在房里,而要跟父亲一起离开。杜拉强烈地自我压抑着情感,使得她内心的“检察官”必须把梦中的每一个要素都颠倒过来。杜拉的梦正好证明了她求助于恋父之情来抵御自己对K先生的爱。

在本书中,弗洛伊德认为:“引起歇斯底里症状动机的原因,一是被压抑的正常性活动,二是潜意识的性变态活动。” 杜拉玩弄的小荷包被贴上“女性生殖器官”的标签,烟草味表示“对吻的渴望”,钥匙是“阳性器官”的表征,呼吸困难意指“性高潮”……而风流多情的父亲、死缠烂打的父亲情人K女士、热烈追求杜拉的K先生以及虚伪做作的杜拉的女家庭教师不断启发着杜拉的性意识,给杜拉带来精神上的刺激,最终使她产生了神经质的举动并制造出病态的梦境。“对一个没有经验的女孩子来说,决不会有令她堕落的危险。因为没有性生活的知识,甚至在潜意识中也没有的话,是不会有歇斯底里症状产生的。而一旦有歇斯底里症状产生,就不会再有父母亲或师长所谓的‘纯洁的心灵’存在。”

对于杜拉,可能情况确实如此,但如果将这个结论推广到所有的歇斯底里病患者,是否有点过于夸大?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似乎把各种冲突都视为性活动的替代,这可能与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那是一个禁欲的时代,弗洛伊德本人在夫妻关系方面处理的也不是很和谐,这也许就使得他过多地强调了“性欲”是疾病诱因的缘由吧。这也启发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应该了解一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化背景。

不过,杜拉的案例,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歇斯底里等病症的出现,就是孩子的各种想法和意念不断受到压抑之后累积所造成的结果,与沟通渠道不畅有很大的关系。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讲,要多和孩子沟通,让他们在家中能有只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时空,从孩提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开始对生殖器的功能、对生命的由来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尽量避免神秘感,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从学校层面的角度看,青春期专题教育活动要切实得到落实,要关心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的细节变化,及时给与疏导,防微杜渐。社会也要切实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的环境责任,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孩子就会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有健康的心理,就能茁壮的成长。

 

《少女杜拉的故事》 []弗洛伊德/ 钱华梁/  九州出版社  200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