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校园一瞥 |
我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孙圆悦(暑假之后就是高三的学生了),是馨民行知学生社团的负责人之一。在践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她主动深入社会,了解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并撰写调查手记,为改善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出谋划策。在她以及馨民行知学生社团的倡议下,我校正在筹备设立一个针对家境困难的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的奖励基金,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一些必要的援助。
下面是孙圆悦写给学校领导的信以及她的一份调查手记。
1.给校领导的信
尊敬的常校长和傅书记:
前不久,我在老师和爸爸的帮助下,我单独采访了一位民工。他是营口路上的环卫工人,家庭条件极其艰苦。采访结束了,我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是他们太艰辛,而我们太幸福,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接触他们艰辛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一些道理。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民工,一定有经济十分困难而孩子品学皆优的孩子。不知有没有上海人帮助他们。于是我一个想法:假如我们学校每人每月平均省下两元钱,那我们一个月就有将近3000元。一个学期就有1万余元。对,我们就定一个“1万元在行动”的计划。我们把这一万元钱用来设立一个民工子女奖励助学金。我们学校周围就有很多小学中有民工子弟孩子,例如双阳路小学、东辽阳中学等。这件事情可以和爱的教育研究会一起做。具体操作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由班级团支部操办。或者干脆成立一个“建设中学共享都市阳光民工子弟奖学金管理小组”专门负责此事。常校长、傅书记,我们的校训是“养育心灵、建设人才”,我想,这个行动计划一定蕴涵着养育我们心灵的教育机会?您们说是吗?
城市的美丽在于人们心灵的美丽。但愿我们建设学子画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线。希望您们能考虑下我的倡议,让我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调查手记
李××,五角场镇营口路上一名环卫工人,老家四川达县人,家中有年迈的父母,还有三个孩子,最大的10岁,最小的5岁,靠他和妻子在上海打工维持一家老小生计。
他的母亲失明很多年了,而他父亲也在今年春节时从房上跌下,丧失了劳动力,同时李××本人的视力也很差,十米外看不清东西,给他生活上带来很多困难。因为没钱,他连医院都不去,只是配些药水,病情逐渐恶化。
他每天清晨3、4点就要起床扫地,晚上6点钟下班,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钱,除去房租的200多元,只剩下800元应付平时开支,余下的寄回老家。
当我听到他说自己把一棵大白菜分成两天吃,一个月才能吃上一顿荤菜时,我深深地震惊了。
而我们不光在家,就是在学校里,每天都有荤菜,有些在乎身材的女生根本不屑于吃,而是把它们倒进桶里。
这对那些辛苦节约而不舍得给自己买肉的劳动者是多么不公平!
有些家长通常会对孩子说:“你要是读不好书,长大就去扫垃圾。”
在他们眼中,仿佛扫垃圾就是最低贱的工作,如果没有那些环卫工人每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把这个城市变得干干净净,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十足的垃圾桶。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吧,才会把这样神圣的工作贬得一文不值。
在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了原来山区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贫困艰难:黄土堆成的房子随时有坍塌的危险,而且没有窗,只有门;衣服都是别人捐的,坏了只是缝缝补补以后再穿;土地贫瘠,常常遇上自然灾害,收成没有保障;从村子到镇上要走一个多小时,别说车子,就连自行车都开不进去……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无法了解的。
相比之下,可见我们多么幸福。
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很多很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但是,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