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炉”之旅

(2007-07-15 17:35:35)
分类: 旅途随记

14日一早就起床,为的是去感受吐鲁番“火炉”般的温度。

沿着在河道的基础上修建的快速道路,我们出了乌鲁木齐,走312国道,顺着白杨河和天山山脉,一路向东而行。

在道路两旁看到的天山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不是很高,但寸草不生,灰秃秃的绵延而去,一点也没有视觉上的美感。出了乌鲁木齐不久,我们来到位于“百里风区”的达板城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的风终年不断,但平时风力并不是特别的强。为了利用风力资源,人们在这里建设了一个风力发电站,十里风车在高速公路的两旁排列开来,悠闲地转动着,让人联想起荷兰的风车。风力发电是一个新型的资源利用项目,目前的成本还比较高,虽然有十里风车群,每个风车的功率在600千瓦左右,但目前每一度电的成本仍超过1元,这样的电是卖不出去的,因此他们将这些电能并入火力电网向外输送。看来有规模才有效益,还要安装更多的风车才能降低成本啊。风车需要的风级在2级到7级之间(6m/s21m/s),风速太小,扇叶推动不起来,风速太大,扇叶转动过快,发电机会过热,装置本身也不安全,这时电脑就会控制风车停止转动。

过了风车群之后,道路两边的天山逐渐向中间靠拢,我们也逐渐进入天山的山谷之中。其间先后经过了几个值得一记的地方。一是柴窝堡湖,这个湖盛产天山雪蟹,据说个头比阳澄湖的螃蟹还要大些,价格也很惊人,要100多元一斤,而这些蟹还是上海的知青从南方带来蟹苗繁殖起来的。二是盐湖,号称中国死海,因为含盐量比较高,人在其中游泳不用担心沉浮下去。盐业是这个地方的重要产业,生产的盐产品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业原料。

“火炉”之旅 

东行路上的一组图片

当然,最有名气的还是达板城。从乌鲁木齐向东走80公里左右,当你看见博格达雪峰时,就到了达板城。达板城因王洛宾的一首情歌而举世闻名,“达板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那里的姑娘辫子长呀,两颗眼睛真漂亮……”。不过王洛宾自己并没有来过达板城,他的这首歌是在青海写的。王洛宾在青海的日子里,遇到了从达板城到青海做生意的商人,他们晚上休息时美妙的歌声吸引着王洛宾,使他从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因此就有了这首流传全球的美妙情歌。我们从达板城边过去,没有时间去实地考察,不过去过的人都说王洛宾是个很有名的“托儿”,达板城盛名之下,难符其实。

 “火炉”之旅

达板古城的门楼

行进中通过天山的隘口,这是古老的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当然,我们这次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南疆,只是在“东疆”的吐鲁番盆地感受一番。一出天山,就进入了著名的“30里风区”,也是火车、汽车出现意外事故最多的地方。有关这个风区的描述很多,比如“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倒冬”,“风吹石头砸脑袋”等等,据说极端风速可以达到4550m/s,我国目前界定的最高风级只有12级大风(36m/s)。因为风大,经常出现风把火车、汽车掀翻的报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风还是很小的,但也能明显感受到汽车像摇篮般的晃荡。

在前往吐鲁番的路上,会看到公路边那些排列有序的沙土小丘,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坎儿井,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

坎尔井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也是没有花费政府一分钱而建成的总长超过5000公里的浩大工程。竖井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火炉”之旅

坎尔井示意图以及相关实物图片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而这些条件吐鲁番一一具备。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优势,把北面天山、西面喀拉乌成山的雪水资源,从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有效地防止了水量的强烈蒸发。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西郊12公里亚尔乃孜沟西河床之间的一个呈柳叶型的河心洲上。《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现存遗址均属唐代时期建筑群落,是目前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遗址。这个故城当时可能是边向下面挖地道,边将挖出的泥土用来筑城,从残留的遗迹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筑城的过程。据说地下的通道纵横交错,星罗密布,只是现在已经封闭,无法深入探究了。

我们于中午1200到达这里,这还不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但是那逼人的热浪,已经让我们无处藏身了。不知道2000年前的这个车师之国,是否也想现在这样热?这个故城能够保留到现在,还应该感谢吐鲁番这特殊的气候条件。众所周知,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干旱少雨,滴水贵如油。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以上。正是因为少雨,这个土城才得以保存至今啊!

 “火炉”之旅

交合故城掠影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中部,东西长九十八公里,南北宽九公里,最高处海拔八百五十一米,主峰位于鄯善县连木沁镇西面十二公里处。维吾尔语称火焰山为“克孜勒塔格”.就是“红山”的意思。《西游记》在第59回讲述的“唐三奘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让火焰山名声大振,成为一座名山。

为什么火焰山四周会有“八百里火焰”的奇怪现象呢?主要是因为这座山窝在一个四面不透风的盆地里,充分吸收太阳能而不易散发,而火焰山上裸露的岩层,主色调是赭红色,很高的地表温度和灼烈阳光在红色沙岩上的照射,就会给人置身烈焰升腾的火山面前的感觉。我们下午16:20到达这里,在地面上站一小会,浑身就有灼烧之感。

根据金箍棒和炼丹炉的文学描述建立起来的最大的温度计,让人回想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并告诉我们当时的地表温度为65℃。亲身经历了火与热的“洗礼”之后,在清凉的地宫中走上一段,看看两旁的《西游记》的浮雕,真是别有情趣啊。

 “火炉”之旅

火焰山和金箍棒温度计

葡萄沟以广栽葡萄闻名于世,是神奇火焰山中的一块河谷地,呈南北走向,全长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布依鲁克河(葡萄沟河)横穿其间。葡萄沟内栽种的无核白、马奶子、白加干、红玫瑰、索索等近百种葡萄,形成了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

这是本次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来的稍微早了一些,葡萄还要再过10天才能开始大面积的采摘,现在吃起来还带有一点涩。不过在葡萄院子里走走,看看满架的硕果累累,观赏那专为晾晒葡萄干准备的晒房,也是很有意思的。

 “火炉”之旅

葡萄沟景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