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高考作文

(2007-06-08 08:28:35)
分类: 我的心情

随着昨天上午语文科目的考试开始,网上也陆续公布了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让人既感到信息的快捷,也感到保密的艰难。

在所有的高考科目中,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最受人关注,因为这道试题所占的分值太高,作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试卷的总分,甚至关系到考生所有学科的总分,所以有“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说法。

上海市今年的高考作文是: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我看到这个题目,立即就联想到了去年的上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感觉到这两年的高考试题风格是非常相近,很容易入手去写,但同时开放度又很高,要想不落俗套,写出有深度和内涵的文章难度也不小。体现了高考命题一贯坚持的“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

如果自己参加今年的高考,会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去写呢?我看到题目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写当下的高考,因为对每一个考生来说,高考不就是一道“坎”吗?后来想想,写高考没有问题,但要是出彩可能比较难,因为要讲清楚为什么“必须跨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从人生的整个历程来看,高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我在网上看了著名作家叶永列写的同名作文,感到他切入的角度更巧妙。他患了眼疾、左眼几乎丧失视力,医生警告他要少用眼,但他作为一个作家,肯定是离不开写作、离不开眼睛的。怎么办?他决定利用电脑实现既能写作又能保护眼睛的目的。这样,从手写到键盘输入,就成了叶先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柳泽泉在评价上海市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时说:

分析这个题目,首先是“坎”。坎是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类障碍,它是个比喻,比喻人生道路上、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考生对此一定有话可说,因为高考就是一道“坎”。其次是“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为什么一定要跨过坎呢?这就需要阐述。第三是“跨”,跨表示了越过这道坎是比较艰难的,需要付出努力。

考生可以小处入手,从人生角度谈这道“坎”,比如讲高考;也可以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角度议这道坎,比如,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坎,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像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坎。

我是一个理科教师,但是柳先生的分析还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现在如果要我写一篇这样的作文,思路就更清晰了。

除了上海的作文外,我还特意留意了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其中有几个省份的作文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它们分别是:

湖南省高考作文题: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要求:(1)必须写自己的经历。(2)必须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人们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但现在的应试已经使得我们的教育太缺乏“诗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太缺乏“诗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诗意”、谈理想,如果学生们没有“诗意”生活的追求、没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能否写出具有真情实意的文章来呢?

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提篮春光看妈妈

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感觉,反正我看了这一命题作文半天,楞是没有找到感觉。新浪网的调查显示,有75%的网民认为此题难,我也有同感。

重庆市高考作文题:

高考恢复30周年,学生们对高考有各种各样的看法,高考充满了酸甜苦辣,请结合你的自身体会,写一篇高考体会的文章。

这道题难度不大,但我想只有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头再来看高考,是否才能真正体会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让考生写这篇文章,要想出彩可能也不容易吧?

北京市高考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要写这篇作文,要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比较熟悉,要知道学术界对这句诗的不同评说。现在的很多高中学生的兴趣不在这些古诗词上,他们对那些玄幻故事、各种帖吧的兴趣比研究古诗词的意境要浓厚的多。这样的作文是不是太追求学术了一些?让考生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点难为他们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中有点忐忑
后一篇:在哈尔滨讲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