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教师水平高低的差异体现在何处?
前几天,听静安教育学院张人利院长做报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评职称,专家在审议的时候没有通过,原因是课上的不好。这个老师非常难过,学校的校长和她谈心,问她是如何准备这节课的,她感到非常的委屈,说我选用的是全国教学大赛的获奖教案,在全国都获奖了,为什么还说我上的不好?
他人备好的课,在全国获了奖,拿到自己的班级就一定合适吗?如果真的合适的话,那倒是找到了一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捷径了。现在已经有了众多的获奖教案,大家全部照本宣科,无数“优秀”的学生就可以一个个脱颖而出了。显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每节课的教学也要有所不同,以适应学生求知的需求。教育不是制造产品,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重复性。在一个班级上的很成功的课,换一个班级感觉就可能不同,更不用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差异了。
教师水平的高低体现在何处?低水平的教师是那种只关注知识传授的教师,在他们看来,只要将课本上、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至于学生是否能够接受,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中等水平的教师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授之外,还会注意学生是否听懂了,会想很多的办法设法让学生明白,搞懂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高水平的教师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他会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会设计教学环节揭示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上述所述的那种低水平的教师,实际上是一种不合格的教师,他们的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如果这样的教学有效的话,这些低水平的教师学校完全可以解聘了,因为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一个地区选择一个教学能手,让他对着自己的班级上课,同时进行全地区直播,肯定比这些低水平的教师上的好。
关注知识是否听懂了还是关注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看出明显的差异来。前一段时间我听过一节高三的数学课,有这样一个问题:解不等式t-1<t-2。老师请几个同学分析解题的思路,发现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有的说先换元,用x替代t-1,解关于x的不等式,然后在转换到原式进行讨论;有的说分t<0、t≠0、t>0三种情况进行讨论,然后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合并;还有的学生上来之后说了半天,也没有听明白到底该如何分析,东一榔头西一棒……最 后老师总结说,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先移项后通分,分子分母分别考虑,一下子就可以获得问题的解决。看上去,这个问题学生的活动非常丰富,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老师的总结也很精彩,但我却有了不同的想法:为什么学生临近高考了,这样一个基础的不等式还缺乏解题的思路,是不是因为我们平时的教学只关心学生这道题目解出来了没有,没有注重方法的训练?老师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是否更应该强调方法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是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法”?
昨天听了两节物理课,感到其中的一些环节仍然停留在“是否听懂了”这样的层次上,现举一例加以说明。老师上“势能”的习题课,讲到了一个练习题:一个长度为l铁链,一半搭在平台上,一半耷拉在平台的边缘,要求学生求这个铁链的重力势能。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问题,不少学生缺乏解题的思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顺思路的契机,教师应该让同学们交流,梳理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研究对象上看,是整体分析好,还是隔离分析好;如何确定零势能平面;那一段高度与公式中h的含义相同……很可惜的是,老师没有这么做,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了这个题目该如何分析,讲完之后也没有进一步梳理分析的思路,进行解题方法的推广,然后又是下面的一道试题。一节课讲了好几个问题,但目的性都非常强,就是告诉学生这些题目应该如何解。我就在想,如果每节课都这样进行教学,学生怎么去面对那些他们没有见过的试题?怎样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到了高三的时候,会不会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数学不等式那样,拿出一个“势能”的基本问题,学生仍然没有明晰的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我想每个老师都会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有多少老师能够自豪地说:我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