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4年到泰安开会的时候,曾经游览过一次岱庙,但时间长了,对它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只记得它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还有那年代久远的汉柏。这次重游,算是一次复习吧。
岱庙古称“泰庙”,始建于秦朝,续建于汉代。后唐开元十三年增修,到宋祥符二年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又经金、元、明、清诸朝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今天这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各朝君主均把泰山尊称为“东岳帝君”,登基后都要登泰山朝拜。每次都是在岱庙举行祭祀仪式,再上泰山,由此岱庙这块地方就逐渐发展起来。
岱庙是标准的南北走向,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东轴前后有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置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则依次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中轴与登泰山的主干道在同一轴线上,从厚载门出去之后一直向前走,就可以一路登上泰山了,有点从“人境”进入“仙境”的味道。
岱庙的魅力,在于殿宏、树奇、碑古、文物丰。
先说殿宏。岱庙中最著名的建筑,首推天贶(kuang)殿。这座宋代大殿,高踞台基之上,以无可争议的中心位置傲然耸立,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最大的三处宫殿式建筑。重檐八角、斗拱飞翘的天贶殿,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着“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是十根大红明柱,庄严肃穆、雄伟壮观,隐隐中透出一股帝王的威严之气。

天贶殿内祀有“东岳泰山之神”。在北、西、东三面殿墙上绘有宋代巨幅壁画《启跸回銮图》。这幅直接绘制在墙上的壁画长62米,高3.3米,整个画面气势磅礴,笔触流畅,刻画的六百多个人物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再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的随意点缀,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东岳泰山神浩浩荡荡出巡的宏大场景,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瑰宝。
再说树奇。走进岱庙,你会感到这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在汉柏院内,有五株2100年历史的汉代古柏,据说是汉武帝亲手所植。岁月的刀刻在古柏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烙印,它们主干中间基本上都已枯朽,仅靠一点表皮在维持生命,嶙峋的肋骨拧着劲伸向天空,倔强地回应着历史的刀霜雪剑,向人们讲述那已逝去的历史故事,让人感叹生命的顽强。

三说碑古。岱庙是个石碑的殿堂。唐宋的石碑已不能算古老,秦碑汉刻,魏晋风流,满目皆是。别的不说,仅东御座殿堂台基下的秦刻石,就享有“名山刻石之祖”的盛名。刻石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原有两百余字,后渐泯灭,今唯剩“臣斯臣去疾昧死请”几个残字,堪称稀世之宝。除此之外,《汉张骞碑》、《衡方碑》,还有汉朝科学家张衡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作的《不忘篇》石刻、宋徽宗的《大观圣作碑》等,现在看来都是稀世珍宝。
四说文物丰。岱庙多珍藏,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保存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以及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
有人说,登临泰山而不游岱庙,如同欣赏京戏而不听道白,是徒见华丽壮美的外表却不能洞察意蕴丰厚的内涵。泰山的雄壮奇美,那是一种视觉的盛宴;岱庙的浑厚丰赡,那分明是一道回味隽永的心灵大餐。漫步在岱庙之中,深以为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