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旅途随记 |
很巧,最近正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14日上午人又来到了曲阜,再次拜谒孔庙、孔府和孔林,我想这能给自己的读书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吧。
这是我第三次到曲阜来。
第一次是1985年的五一期间。那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五一加上周末有三天的假期,于是和同班的几个同学一道,结伴来到山东,游览了曲阜和泰山,这也是我第一次有目的的游览之旅。利用在学校打工挣得一点小钱,挤着火车有说有笑地在徐州、兖州换乘,辗转几次才到达曲阜。那时孔府和孔庙还没有现在的城墙,整修的也没有现在那样好,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不像现在,商业的气息比以前浓了很多。
第二次是1994年的暑期。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学物理》杂志联合在泰安举办教学研讨会,我随着会议的团队,又一次来到了曲阜。不过这一次心思都在新朋老友的相互交流上,对“三孔”的印象好像不怎么深。现在回忆当时的情况,已经想不出有什么特别值得记忆的地方了,只是记得那时也还没有城墙。
这次到曲阜来,特别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背景,现简要介绍如下:
山东来历:太行山以东称之为山东,太行山以西称之为山西。
齐鲁含义:周文王灭了商纣王之后,分封各诸侯国,山东有两个最大的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所以,山东又称为齐鲁。其中齐国的国都是淄博的临淄,国君为姜子牙;鲁国的国都是济宁的曲阜,国君为周公旦。
曲阜由来:“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阜是什么意思呢?据字典里的解释,“阜”就是低于水平线的土丘;与之对应的字就是“原”,意思就是高于水平线的土丘。
孔子概况:孔子,春秋时代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30岁设学授徒,开始了漫长的教育生涯,他首开中国私人讲学、面向民众,提倡“有教无类”之风,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庙印象:
孔子殁后后一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3间茅草屋改建为庙,内陈设孔子的衣冠礼器,“岁时奉祀”,可以说那时候的孔庙最多只像个破败的土地庙。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重修、扩建,使之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现今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空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多,面积9.6公顷。有门坊54座,房屋466间,院内苍松翠柏、 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小桥流水,飞禽低旋,别有意境。庙中有各类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
“金声玉振”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石坊。这不仅因为它是参观孔庙的第一个石坊,每次的游览都从这里开始,还因为它的寓意。孟子对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的石坊就由此而来。“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编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比喻孔子的思想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又像和谐的音乐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
“勾心斗角”现在常常用于描述那种居心叵测的人际关系,其实其本意是指建筑上的一种手法。在孔庙内,由于很多建筑是不同朝代逐次完成的,后面的建筑由于收到空间的限制,就要设法利用前面建筑留下的空间,因此有的地方需要“勾心”,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斗角”,浏览其中,你会对我国古代人们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所折服。
“杏坛”在我们教师的眼里,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孔庙里的杏坛,相传为孔子设坛讲学的地方,金代开始建亭以作纪念。坛的前方有香炉,据说是孔子讲学时的计时工具,杏坛的几级台阶上雕刻着祥云,取“平步青云”之意。亭中有文人党怀英所书“杏坛”二字以及康熙的手迹,一面是正楷,一面是行书。据说康熙最喜欢行书,但第一次到孔庙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孔子的敬仰和尊重,特意用正楷留迹。
杏坛后面的“大成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齐名,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殿”。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特别是周围28根石柱,堪称文化瑰宝,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为深浮雕,每柱二龙戏珠,盘绕升腾,栩栩如生,刀法刚劲有力,各具变化。据说当时皇帝来了,都要将这些石柱用黄(红?)布围裹木雕房柱,以免皇帝心生不快。两侧及后廊的石柱为浅浮雕,每柱八面,上刻72条龙,总共1296条,似有八面玲珑之意。大成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在孔府、孔庙附近建筑的标尺,所有的建筑都不能超过大成殿的高度。
在孔庙的东路,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看,那就是“鲁壁”和“孔子故宅井”。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9世孙孔鲋把他的论著等藏于鲁壁的夹层墙内,才使得孔子的半部《论语》流传于世。而这口井相传是当年孔子饮水之井,导游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从孔子时期流传下来的唯一物件,我不敢轻易相信,不过井周围栏杆的共振现象还是一起了我的兴趣,毕竟和物理有关,呵呵。
孔府印象:
孔子在世的时候非常寒酸,临死也就有三间茅草房的“资产”,但现在的孔府已经没有了当时孔子朴实治学的风范,就看那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的院落,你就可以想象得出孔家后人的显赫。连严嵩、乾隆这样的人物都在想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孔家,孔家人的心态还能不好吗?
在“三孔”中,很多对联或碑文上的字不是少一点就是多一点,或者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合常理,这大多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创造,其中也另有深义。比如孔府大门口的那幅对联,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意喻孔家富贵无头,是大福大贵之家;下联中的“章”字,最下面的一竖通到日字里面,成了“立、田、十”上下结构的怪字,赞誉孔子的文章通天,有旷世之才。
我在孔府中游览,印象比较深的不是孔家收藏的那些宝物,而是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比方说内外宅一墙之隔的流石,也就是那个小水渠。为了避免孔家的女人和外界接触,就连跳水的挑夫也不许进入内宅,流石就成了向内宅供水的主要设备。比如说孔府里用石头做的罚跪用的“磋衣板”,设计独到,虽经风雨洗礼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还是纹理清晰,棱角分明。不知道跪“搓衣板”的惩罚措施是不是由此发源的。
在孔府中,有一块石刻彩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图上画的是一个长得很奇怪的动物,爪子抓着笛子、葫芦等八仙的宝物,动物的前方画着太阳。导游说这只动物叫“贪”(应该还要加个“犭”旁),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贪娈,它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结果在追日的途中被太阳烤死了。孔家将此画绘在出门的地方,意在告诫子孙不要太贪心,否则必受其害。这幅画倒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在孔府的后花园中,有两样东西值得注意,一是用透视原理制作的壁画,无论你从那个方向看过去,那条大路始终正对着你,预示着孔家各种道路都是亨通的。现在,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但在壁画制作的那个时代,能够娴熟地运用透视原理,是很值得称赞的。园中的五柏抱槐也值得一看,说是五柏,实则一棵,由于年代久远,或雷霹或电打,一株分成五瓣。可能因为风吹或者鸟的作用,给这棵柏树的中心留下了一个槐树的种子,于是五瓣之中又长出一槐,很是奇特。
孔林印象: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泗水之阳,洙水之阴,即现在的孔林。秦汉时期,孔林才不过一顷,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现有面积3000多亩,孔家子子孙孙的坟墓十万余座。孔林松柏涛涛,橡树掩日,墓冢交错,碑石遍地,诉说着千古的故事。据说凡是孔家的后代,去世之后都可以埋葬在这里,只不过以前是免费的,现在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了。
孔子墓前的神道,可能是名人和帝王墓冢神道之中最短的一条,但也很有名气。名曰“暴”的一对动物蹲护在神道两旁,导游说摸摸它们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每个景点都有这样的故事),以秦始皇的一员猛将为原型制作的一对高大的石人像,能文善武,相对站立着,一个手中配剑,另一个手拿简书,守候着墓地,什么妖魔鬼怪都休想跨入孔林一步。
穿神道,过享殿,入墓园,高高的坟丘前,立着一高大的石碑,上有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孔丘之墓,一代伟人长眠在抔土之中。孔子墓右边有“子贡庐墓处”,据说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墓三年而去,惟有子贡结庐守墓六年方肯离去,为纪念子贡,特建庐墓以示纪念。墓左边为孔子之子孔鲤墓,前面为孔子之孙墓,这种墓布局为“携子抱孙”。
游完“三孔”,感慨万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现在看来,逝去的只是匆匆的岁月,景仰却百代永存。于丹引起的《论语》热,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不就是今人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