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研修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思考

(2007-05-08 23:32:17)
分类: 我的心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校本研修的理念和实践逐渐被广大的教师所理解,并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研究与自修能力综合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的今天,如何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成为师资培训工作创新的一个亮点。

1.校本研修的概念

“校本”(schoolbased)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当时为欧美等国教育界所关注与探索。我国官方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的文件,明确指出“中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这一说法。

在中小学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最初的提法有“校本培训”、“校本进修”等,现在多用“校本研修”这一说法。“校本研修”这个说法大概是从日本引进的,因为日语中用“研修”来代替“进修”及“培训”。日本教育理论界认为,“研修”就是“研究”与“修养”的意思。顾泠元教授对此有自己的观点:“研就是教学研究;修就是教师的进修”。

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个人反思,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同伴互助,专家的专业引领。

2.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

浦东新区总结了他们开展的校本研修情况,概括出四种校本研修的模式:一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式;二是基于学校专题研究的校本研修——专题研究式;三是基于个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主题教研式;四是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研修——校际联动式。这样的分类可能存在标准不统一,相互之间存在交集的情况(比如说网络平台式就可以和后面的三种相交),但可以为我们在深化认识校本研修的途径和思路时提供借鉴。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校本研修的一种形式,是指以数字化环境为平台,以校本研修为核心,融教研、科研、培训、资源为一体的专业支持体系的研修模式。它和传统的常规教研有很大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这种模式的研修大大扩展了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并有可能积累、共享较多的实践性知识,交流的深度和频率会有较大的增加,并且还可以享受技术提供的全方位的支撑。

3.什么样的校本研修适合在网络平台进行

按照“基于学校,寓于学校,为了学校”的校本研修内涵,校本研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板块的内容:一是教师针对自己需求选择的学习内容,如教育理论的学习、课程标准的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策略、教材和教法分析……等;二是教研组、备课组根据组室发展的规划,确定的在一个阶段共同研修的内容,比如说如何制定三维课程目标、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两纲教育要素、怎样的一堂课是好课、如何进行试题的编制等等;三是学校根据办学规划确定的教师集体学习的内容,比如说如何建设学校的校本课程、如何根据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如何将活动内容课程化等。

在这些内容中,理论学习、交流沟通方面,比较适宜通过网络平台加以组织、开展学习、实施考核,而实践性的研讨内容,则要立足课堂,通过平时的观课评课活动进行。

4.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平台吗

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我觉得应该在区级基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校本研修管理平台。这个平台要整合市区各类校本培训的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校选用;要有一个管理评价的系统,当老师上去选科学习的时候,能够适时显示老师当前的学习状况和在此之前学习的累计情况,让教师自己对参与校本研修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也便于学校进行统计;要给各个学校预留网上“社区”,便于学校教师利用这个“社区”开展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研活动,也有利于学校之间的相互借鉴;要有一支学科的专家对学科研修活动在区级层面进行专业引领,保证研修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

同时,我希望这个管理平台不要成为一个大杂烩,要突出“校本”和“研修”两个要素。诸如试题库、课件库等,是不是应该放在这里,应该慎重考虑,要协调这个平台和已有的校园网之间的关系,不能像老熊掰棒子那样,有了这个,丢了那个,造成重复投资和没有必要的浪费。

(今天区教师进修学院开座谈会,探讨如何建设校本研修网络平台,这是我的几点粗浅的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