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和态度至关重要。一个在学科学习中情感冷淡、态度消极的学生,要想学好这门学科是很难想象的。学科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升华。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械,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是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鉴别能力。”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来建设,体现了当代的教育追求。
1.课程指导纲要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分类界定
在《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给出了具体的分类界定,现摘录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要求分为体验、感悟、形成三个层次。
体验是指萌发和体会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行为动词还有感觉、感触、了解等。
感悟是指感知和领悟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行为动词还有领略、激发、懂得等。
形成是指树立和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行为动词还有区别、识别、养成、建立、提高、增强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1956年,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并对认知领域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解释。1964年,克拉斯沃尔及其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此后,教育目标分类学逐渐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区分被美国教育界所熟知,并逐渐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
情意领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我国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恰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递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2.一节课中能否设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上,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一节课只能完成全部学习活动的一个部分,不大可能周全,因此三维课程目标不是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是具体的,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是可以检测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则是长周期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谁也不可能一节课就形成一种价值观。
我个人认为,从“情感”和“态度”两个要素来看,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如果在每一节课中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科内在的美,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那么怎么可能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呢?“价值观”的形成确实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
从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看,“体验”和“感悟”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是可以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达成的,而“形成”层面的目标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它应当更多用来表述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
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比如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充分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欣赏科学的优美,体会科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渗透科学的价值观,尊重事实和证据,善于改变与事实和证据不相一致的自我判断,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传言,把实验作为检验某种观点的最终标准等等。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比如为学生营造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操作实验中感悟到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必要性;给学生提供独立观察、调查、制作和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发表独到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智慧共享的欢乐,协同工作的价值。
4.三维目标要“整合”设计
在针对实际教学内容的备课中,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整体进行设计,不能割裂起来分别考虑。
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决定着认知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不同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要标志的接受学习,最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被动、学习过程的消极;而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的接受学习过程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很难顾及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要考虑接收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现象的内在联系,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各种感受,激发情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