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理性看待大学生支教

(2007-04-14 08:21:30)
分类: 我的心情

这两天听新闻,看报纸,经常会遇到一个话题,就是政府部们正在鼓励今天新毕业的大学生以及毕业之后闲在家中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412日,北京市教委宣布,今年将选聘620名毕业生到北京市辖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支教大学生的待遇将比照“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支教的工作合同期为3年,期满后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续签合同。支教大学生在考研加分、户口留京等方面将享受多种优待。

在大学生支教的队伍之中,最有影响的可能要数山东聊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徐本禹了。他放弃城市生活,自愿到贵州贫困山区支教。“我愿做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他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中国”,激励着青年学子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积极投身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热流之中。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叶楠,2005年本科毕业后,奔赴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宁夏南部海原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近日,叶楠以其在宁夏支教经历写成的20万字纪实作品——《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由厦大资助3万多元出版。该书部分章节在网络媒体连载,引起了社会读者的强烈反响。

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落后的现实,使得一大批有志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支教的道路,媒体积极的报道,政府政策上的倾斜,为这些热血青年树立了榜样,解决了后顾之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我对组织教师到教育落后地区支教一直是持赞同态度的。但是否应该让这些新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去支教,我觉得应该理性看待。

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去支教,有下列优点:

1.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小到大,学生一直在校园里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大多来自各种媒体,都是一些间接的经验。深入到贫困人群之中,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有利于丰富人生的阅历。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从自我的角度认识社会比较多。支教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扩展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视角,培养从他人、从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能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正规大学的培养,大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社会对支教工作的关注有利于他们为支教的学校筹集资金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先进的文化,不断完善的设备,将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现在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随着城市新生儿出生率的逐渐降低,对教师的需求已经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化,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城市里寻找教师的岗位异常困难,支教以及配套的政策,对缓解就业压力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5.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支教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他们到达贫困地区的学校,也会带给这些学校有关当今世界的各种信息,多种信息相互交融,有利于给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

……

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去支教,也有下列缺点:

1.缺乏教与学的经验。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不像售货员,只要将各种商品的价格和功能搞清楚,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就行了;他不像花圃中的园丁,只要你知道了花的习性,按时给它浇水施肥,花就会自动成长。教师直面的是学生,直面的是一个个的心灵,他的身上肩负着的是祖国的未来。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都需要“经验”的支撑,光靠热情是教不好书的。

2.可能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教材教法方面的知识。很多支教的大学生,并非出自师范院校,他们所学的专业和现在从事的工作完全不搭界。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对一个行当不熟悉的时候,就会缺少话语权,即使让你去说,也只会照本宣科,无法深化和拓展。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3.不能给当地的孩子提供一以贯之的教育。支教队伍的不断变化,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孩子们的学习都将带来很多的影响。不同的理念,不一样的想法,会让当地的孩子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4.不利于大学生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初为人师,应该是教师教学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新教师要通过教育第一线的摸爬滚打,逐渐锤炼如何备课、如何做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实施教学……等基本功,这个时期形成的教育教学习惯将影响到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的熏陶,需要名师的点拨,需要自身的加倍努力。环境造就人,在支教的环境中,如果这些大学生不加注意,很容易走不好这工作的第一步。

5.可能会给当地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不安定因素。大学生宽广的学识视野、优厚的政治待遇,会使长期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教师心里感到不平衡。

……

我个人认为,大学生支教一件值得鼓励和宣传的事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深入贫困地区,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否一定要由政府出面,通过各种优惠办法予以扶持呢?因为这种支教活动毕竟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政府应该在其他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比如说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师范院校大学生免费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愿意为贫困地区的教育贡献青春的人才;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地区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希望工程等组织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募捐,改善办学条件;从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之中选拔出支教队伍,支援西部和贫困地区等等。

还是回到支教这一具体问题上。由政府出面组织大学生支教并非是一种最恰当的方法,因为除了大学生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之外,他所能惠及的也只是某所学校中的部分班级。如果能够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支教工作,利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培训、培养当地的教师,使他们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完善学习方式,尽快提高教学水平,所能起到的作用肯定会比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大的多。

如果大学生支教的志愿者队伍和政府组织的骨干教师支教队伍能齐头并进,那么贫困地区教育就更有希望了。

    一孔之见,求教于诸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