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在 4月4日的大型展示活动中,张民生先生首先深入教室听课,了解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方面所做的工作,在随后的大会上,他站在整个课程改革的角度,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发言,听了之后很受启发。现结合我的理解,对张民生先生的讲话依照下面的三个话题进行重新整理如下。
1.怎样的一堂课是好课?
以前我们请各个学校推荐好的教师时候,总是看他讲课的水平如何,看他能否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现代的教育理念看,一堂课如果老师从头讲到底,即使老师的水平很高,即使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到下课的时候依然央求老师不要下课,希望再多讲一会,这节课最多也只能得到85分。
一堂好课,要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要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互动,能够在师生之间、特别是生生之间你来我往,打“思维的乒乓球”。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从一维到三维,除了以前非常重视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在落实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单靠老师的讲解肯定不行,要有过程和方法,过程要有启发性,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要有互动性。
看电影、看戏剧表演等,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但这些形式都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因为他们只能用来欣赏,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学而时习之”,学习的过程,一定要让学生“习”,这里的“习”不是简单的布置作业,而是要让学生思维。各种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有助于教师新的教学方式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而不是给学生加大信息量,将更多的知识“强灌”给学生。
“互动”是新时代课堂一个非常关键的学习方式。互动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应该是有一定思维深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更主要的应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当师生、生生之间都能够打起“思维的乒乓球”的时候,这节课肯定是一堂好课。
2.关于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
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在关注信息时代的教育和课堂。比如说中国香港,就将“公民教育”、“听说读写”、“信息技术”、“专题研习”作为教育改革的四个关键领域。
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所有措施之中,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是最难实现的。目前很多学校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基本上还是处于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用来展示课堂的有关内容,这仍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层面。
现在很多学校热衷于装投影和屏幕,这实际上仍处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初级的层面。制作好的PPT,具有很强的预设性,因此在课堂上就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PPT的展示还不及教师的板书来的好,因为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实时地改变字体的大小和形状,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教师优美的板书,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潜在的熏陶。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互动”,实现了“互动”的整合,才是一种真正的整合,才是一种真正的应用。电子白板为实现这种“互动”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兼具黑板的功能和投影的功能,是这两种功能的有机整合。我今天在这里听了一节物理课,感到在这个整合方面做得很好,如果互动再加强一些,这节课就更加好了。我们使用电子白板,就要设法开发它的互动功能。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了,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
除了电子白板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信息技术也可以实现互动。比如说网络,让学生在网上交流,完成网上作业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我们平时给学生布置作业,老师批改之后给学生写了评语,学生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图,这样的作业批改很花费时间,但是效益不高。对于老师的批改,学生通常也不大敢提出不同的看法,心里总想着老师是对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浦东一所学校进行了一场作文的互动批改实验,效果很好。教师通过网络,将班级学生的所有作文全部上网,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后给每一个同学打分,然后集体推荐优秀作文。上课的时候,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将大家公认的好作文调出来,让大家进行点评,并当场修改,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其中一篇好作文大家都认为有一段写的不好,就决定先讨论下一篇,让这个同学当场修改。这个同学非常努力,很快就完成了修改工作,宣读之后博得了大家的满堂喝彩……利用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面批和互相评价,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想法非常完整地展现在了全体同学的面前,教师的意图能够得到完成的理解,教学效益很高。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捕捉到学生最新鲜的动态和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3.好学生的成功来自教师1%的改变
每个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做一些课堂互动方面的探索。无论是电子白板、网络、还是其他,只要几年坚持下来,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我坚信这一点。
在3月份的《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文章,介绍韩国一位融合中西教学的“明星级妈妈”张炳惠的著作——《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的改变》,一上市就蝉联韩国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张炳惠是三个华裔孩子的继母,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小孩分别进入哈佛、耶鲁大学,成为社会出类拔萃的精英,包括曾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二儿子彼得。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到,但我想借用这本书的书名,赠送给大家一句话:好学生的成功来自教师1%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