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旅途随记 |
今天上午,我们一行来到新加坡著名中学——华侨中学(HWA CHONG INSTITUTION)考察交流。这是一所初高中都有的学校,初中的学制四年,高中两年,现有学生4000余人,教师360多人。学校以培养科研、政界、教育界英才为己任,关注学生德、智、体、群、美多方面的发展,强调知行合一。
我们首先和学校进行了交流,对这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做了概况式的了解。除了几门主修的语言课程之外,学校高中部的课程基本上都是选修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为他们提供了100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早上8:00升旗仪式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课表选择上课,选修课程比较多的学生,要上到傍晚七八点钟才能结束。学校的课程种类繁多,就是像物理这样的学科类的课程,也会分为H1、H2、H3三类不同的要求,H1是一种普及型的要求,有点类似于我们上海的基础型课程,H2是为了进入大学而主修的科目,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1”选修课,H3是更高级别的课程,供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择,内容大约相当于大学1~2年级的水准,有时也聘请一些大学的教师来授课。
在华侨中学,物理课程不是每个高中学生必须要读的。近些年来选修物理课程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减少,现在的高一1000多名学生中,只有450名学生选修物理,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情况在上海也有体现。根据陈鹏仲副校长和高中部物理和科技两位主任的介绍,华侨中学一直采用英国剑桥的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最近几年新加坡教育部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物理课程标准从去年开始也做了一些变革,加入了物理学的新进展,更加关注知识的应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甚至学生们上课的教材也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编撰出来的,这一点和我们国内大不相同。我们非常注重教材的编写和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这其中可能经济利益的作用不能忽视吧。选修物理的学生,上课也很有意思,每周有1.5小时的大课堂,大约有200~300名学生统一在这样的大课堂里上课,大课堂之后,还有不超过26人的小课,每周2次,每次1小时,由老师跟进辅导。每个学生每周还有1.5小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专题研究的内容,三方面构成一周总计5小时的物理学习时间。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来确定,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陈副校长的介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考评,二是是否在课上和课下培养学生正确地价值观,他们把教师培养学生做人作为衡量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三是是否在学术修养方面肯下苦功钻研,四是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参与策划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活动方面的表现……。每一年,学科主任都将代表学校和教师进行三次面谈,第一次在年初,和老师一起讨论年度的教学任务、工作目标和个人发展计划;第二次在年中,和老师讨论年初制定的各项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次在年终,对教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和个人专业发展进行总结和评估。当然,这是三次比较正式的交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有很多随时的交流。
我们在听取了陈副校长的介绍之后,走进一个物理小课课堂,听取了一位来自英国的教师以电流的磁效应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物理课。来到这个教室上课的只有13位学生,相当于我国的物理实验班,老师的上课非常轻松,首先是一段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为背景的电影,这部来自美国的电影再现了磁效应发现的那个时代的故事,告诉学生在发现磁效应的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猜想和失败,充满了人文气息,和他们的课程理念非常贴切。老师边放映边介绍,遇到值得讨论的话题就将影片暂停和大家一起讨论,引人入胜的电影故事,教师生动幽默的讲解,不时引发同学们会心的笑容。在学生们自己绘图了解了直线电流等几种磁场的磁场线分布情况之后,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影片中出现的电动机模型,并亲自利用永磁体、硫酸铜溶液、蓄电池等装置给大家做了一个电动机模型,通电之后,溶液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旋转,通过投入溶液中的碎纸屑可以直观地看到电流磁场推动溶液运动的方向。学生们不断改变电流流向,体会磁场的变化带来的运动变化。怎样讲解地磁场呢?老师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气球吹起,一个地球模型就有了,在上面画上赤道、地利北极和磁极,其它的问题很方便就解决了。一堂课下来,没有很复杂的运算,老师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也很愉快。这让我想起听课之前,物理主任给我们介绍的物理教改新动向,原来以做习题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物理教学,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和考试方式的改变,已经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下去了,关注课堂提问、注重专题作业、启发学生思维、强调过程评价是现在教学的主要方向。我们有的老师课后说,这样的教学,在我们这里,可能老师要被赶下讲台的。当然,这其中牵涉的因素太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观课之后,我们还参观了华侨中学高中部的图书馆、物理实验室以及正在建设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科技楼。光学实验室有非常好的实验平台,还有全息照相设备,还有和新加坡的大学合作创立的工程实验室等,让人感到这所中学的不凡之处。今天的天气很热,我们打着领带穿着西服在这所学校里四处观看,跑出了一身的汗来,但大家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都想多看几个地方,多汲取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
中午赶到南洋女中(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在他们的会议室里简单地用过了自助午餐之后,我们又开始了和这所学校的交流。
南洋女中建校于1917年,今年正好是他们建校90周年,这是一所纯初中的中学,四个年级共有160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是华裔。在和这所学校的交流中,我对他们的“双语双文化”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谓的“双语”,就是除了官方语言英语之外,将自己的母语也作为第一语言,进行为期十年的教学,目前像这样的“双语”学校包括南洋女中在内在新加坡共有十所。所谓“双文化”就是在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
学校丰富多彩的科学课程、专精的数学课程、突出双语的教学特点以及他们的环球课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环球课室,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新加坡,走向世界各地,在和世界各地人们的交往中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经历。为了促进这一课程的开展,他们和华侨中学建立了“直通车”协作关系,在中四的联考中成绩达标的学生,将不再参加国家组织的剑桥普通水准考试,直接升入华侨中学学习,这样可以为学生争取到半年左右的时间,让他们在环球课室等课程领域进行实践和探索。
南洋女中的叶校长说,随着旅行社外出考察,只能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些目的地的一些外表,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教育状况,还是要直接深入进去,通过广泛的接触和友好交流来实现。是呀,通过今天的考察,我们对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回去之后还会有相应的深度思考。今天的时间总是觉得不够用,我们带着很多遗憾,结束了对两所学校的考察学习,乘坐国泰航空的CX734班机直飞香港,于晚上9:30入住位于湾仔皇后大道东387号的丽都酒店。
从机场到酒店,一路走来,感到和新加坡明显不同,首先是气温,香港的气温是20℃,比新加坡要适宜的多;然后是道路两边的景色,新加坡处处是绿树花圃,香港处处是“火树银花”似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