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记住的一天

(2007-01-30 08:34:47)
分类: 我的心情

    2007128,注定将成为中国铁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路途中值得记忆的一天。

15列国产新型高速动车组分别在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局投入运行,开启了中国大陆的高铁历史。其中,计有CRH15组,由青岛BSP公司制造,编组8辆,定员668人;CRH210组,由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编组8辆,定员610人。

值得记住的一天

▲“CRH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CRH是我国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统一采用的简称,这是“中国铁路高速”(China Railway Highspeed)英文字母的缩写,意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传统的旅客列车是由机车和若干辆没有动力的客车组成的。动车组是自带动力、可以两端驾驶、配备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旅客列车。

CRH的简称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标志着中国铁路已经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核心技术,展现了中国铁路装备现代化的重大成就;二是创立了中国铁路高速动车组的自有品牌,同时也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表明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具有中国铁路的自主知识产权,归铁道部所有;四是标志着中国铁路以此为起点,进入全新的高速列车时代。

目前,动车组的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将成为我国既有线路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旅客运输的主力车型,并具备进一步提升速度的空间。另据透露,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铁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提升,正在研制16辆编组卧车动车组和时速300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计划于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陆续下线。

▲细节体现人性化设计

座椅的前后间隔大于别的列车,可以后仰调节到半躺程度。一等软座每排4个座位,一节车厢内共有52个座位,二等软座一排是5个座位,一节车厢共有104个座位。

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车厢非常宽敞,座位也很柔软。跟飞机一样,每一排座位后面都设有一块灰色的台板,旋转按钮后一个小餐桌就会呈现在面前。其中一等车厢的座椅附加了靠枕和搁脚踏板。所有的座椅还可以整排180度原地旋转,便于亲戚朋友面对面促膝谈心。由于动车组两端都有驾驶室,到终点站后不必转向牵引,只需要列车员把所有座椅全部旋转180度即可。

动车组上的卫生设施也可与酒店媲美,洗脸盆里竟然同时装备了感应式洗手液、感应式水龙头、感应式干手器,厕所内的马桶是恒温的,隔几节车厢还有一个特别宽敞的厕所,里面安置了婴儿护理台。

动车组每节车厢有四个应急出口,出口旁配备安全锤。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旅客可以敲碎应急出口玻璃逃生,但玻璃上涂有特殊涂料固定向外碎裂,不会伤及车上人员。

联组运行的动车组在双号车厢设有桶装饮水机,车厢接合部设有大件行李柜。每组动车组都有1个吧台提供饮料、食品,吧台旁边有4排双人座位供购买者进餐。

3年时间研发成功

铁道部按照中央提出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要求,重点扶持长客股份、四方股份、青岛BSP公司和唐山机车车辆工厂,以明显低于国际同类项目的成本分别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和德国西门子共4家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实现了外方关键技术和主要配套技术的全面转让。

动车组项目花费了3年多时间,成功掌握了高速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控制、牵引变压、牵引电机、列车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9项关键技术以及受电弓、空调系统等10项主要配套技术。采用的交直交电传动技术、微机控制制动技术、铝合金和不锈钢的轻量化车体技术、列车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以及无摇枕高速转向架等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高速动车组的一流水平。

▲形成的四个体系意义重大

技术体系——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内企业已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动车组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包括设计标准、制造标准、工艺标准、试验检测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成了技术平台的构建。

制造体系——通过全方位的工业改造,国内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设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外动车组制造企业的先进标准,已经形成了批量生产的能力,基本完成了制造平台的构建。

产业体系——通过重点扶持和项目拉动,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取得同步进展,现已形成了以国内主机厂为核心,以国内主要配套企业为骨干,辐射12个省市120余家企业,涉及机械、冶金、电力、电子、信息等技术的产业链,基本完成了产业平台的构建。

人才体系——目前直接参加装备现代化项目的有8名院士,120余名教授和研究员,960余名高级工程师,5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特别是经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锤炼,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迅速成长,在高起点上,基本完成了人才队伍的构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