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他山之石 |
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1月4日发表了德国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季风期异常导致唐王朝统治晚期灾荒连连,进而作为引发农民起义的因素之一,加速了唐朝的衰败。
由德国波茨坦地质学研究中心专家豪格(Gerald Haug)带领的研究组,近期在广东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仔细研究当地沉积岩的成分,分析东亚地区季候风的演变,证明当地曾经受过强烈冬季季候风吹袭。豪格认为,湖泊沉积岩岩心中钛元素含量和磁性是相应历史时期冬季季风强弱的标志。在正常情况下,冬季季风期和夏季季风期交替,在夏季带来丰沛降雨,冬季则相对少雨,气温也在一定幅度内变化。而在过去的15,000年,地球上出现过冬季季候风强、夏季季候风弱的现象,前两次都发生在冰河时期,另一次则在公元700年至900年之间,即唐代中后叶。研究组认为,气候变化是唐代衰亡的重要原因。气候的转变造成当时中原大地雨量大幅减少,天气连年乾旱,导致农业歉收、粮食短缺,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加速了唐代的消亡。
研究还指出,这次气候变化不但影响东亚的唐朝,太平洋彼岸的中美洲亦受影响,神秘的马雅文明突然消失可能亦因为这次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在中美洲国家委内瑞拉卡利亚科(Cariaco)盆地发现的地质成分,与湛江发现的类似。
季风的变化必然带来气温的变化,这使我想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竺可桢对大量的文献史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如果以气温作为度量气候变化的指标,我国近50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有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且交替出现。近5000年中的前2000年是一个温暖的时期,大部分时间的1月份气温比现在高3~5℃。这个时期的气温波动情况还不很清楚,但已发现证据,在距今4000年左右,气候曾一度转寒。距今3000年内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动,波动幅度为2~3℃(年平均气温),有四次明显的寒冷时期,分别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公元400年前后、公元1200年前后和公元1700年前后,在这四个时期之间分别是温暖时期。5000年间最温暖的时期,黄河流域绿竹繁茂,野象犀牛出没于林莽之间,当地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2℃左右。最冷的时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多次封冻,车马畅行冰上;热带地区冰雪频繁,江南的柑桔和福建的荔枝历遭冻毁,当地平均气温约比现在低1℃多。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温升降,竺可桢用的是历史文献记载资料,结果却十分一致,说明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绝对不是一种巧合。从图中的虚线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正好处于温暖时期,年平均气温偏高,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德国科学家的研究。
下图是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进行简化的3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的示意图,如果按照这样的变化特点继续推演下去,人们就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感觉,到了21世纪之后,平均气温逐渐升高、气候转暖好像是一种自然规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一段时间内我自己
也曾经有这样的想法。但认真思考气候变化的原因,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在人类出现于地球后的数万年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适应居住环境和相应的气候条件。在此期间,人类并未对环境和气候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气候仍在其基本因子的作用下变化着,竺可桢绘制的图线在描述这一漫长时期我国气温和气候的变化方面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在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上人口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气候的变化不能在根据竺可桢的图线进行简单的推演。
英国国家气象局4日发表的预测报告说,2007年世界的平均温度有可能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造成高温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受太平洋海域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去年12月曾发表了一份2006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数据报告,这份报告认为,去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61-1990期间平均水平高出0.42摄氏度。
气候变化将会对海平面升降、农业和粮食的供给、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带来影响,这是迄今人类面临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