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二十)

(2006-12-27 07:36:05)
分类: 课程教学

——对高中物理实验复习再谈几点建议

 

在昨天的博文中,我谈了关于物理实验复习的三点建议,主要用于对实验复习的整体构思。针对一个具体的实验,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研究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实验原理。这个原理可能是一个物理量的定义式(如平抛运动的水平速度的测定,电阻的测定等),也可能是一个物理规律(如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单摆振动周期公式、大多数的验证性、研究性和设计类的物理实验等)。明确实验原理非常重要,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实验原理是选择实验器材的前提

测量同一个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原理不同,所需要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器材也不相同。比如说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如果采用端压公式UEIr为实验原理,测量工具就需要电压表和电流表,那就一定要配滑动变阻器;如果采用全电路欧姆定律IE/(Rr)为实验原理,那就需要电流表和电阻箱;如果采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UIRER/(Rr)为实验原理,那就需要电压表和电阻箱。

在实验器材规格的选择上,实验原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实验的原理是从单摆模型(一个不可伸长的细线下挂一个质点组成的系统)得到的,为此,细线和摆球的选择就有了方向;再比如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要求电压表测量的是端压,电流表测量的是总电流,因此只能采用将电压表直接并在电源两端的连接方式,而且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不宜超过50Ω。

2)实验原理是确定实验步骤的前提

实验的原理直接关系着在实验中如何制定实验操作的步骤。比如说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关键在于明确原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变化。原磁场很方便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确定呢?很显然要知道副线圈的绕向;绕向知道了,电流的流向如何判断?还要明确电流的流向和电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将这样的分析思路倒过来,就可以得到本实验的操作步骤了。

3)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误差的前提

有很多实验,由于实验原理的缘故,本身就带来了实验的系统误差。结合实验原理来分析这些误差,是合理选择实验方法的前提。比如说凡是同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实验测量的电学问题,两个量的测量经常就是矛盾的,一个量测量准确了,另一个肯定存在误差,这时就要通过误差分析选择如何才能减小系统误差对实验的影响。

2.要关注测量工具的量程

测量工具的量程,对实验的设计和器材的选择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这实际上反映了器材选择的以下几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现在实验室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器材和测量工具,是我们开展实验的基础。比如说刻度尺,实验室配备的最长刻度尺是 1长的,如果一个待测长度超过1,将无法测量,这就限制了在单摆的实验中,并不是摆长越长越好,最大长度不能超过1

2)安全性原则。主要在电学实验方面,如果电表通过的电流过大,就会使得指针超过量程,造成电表损坏。在选择电表的时候,量程的确定是要特别关注的。

3)准确定原则。这取决于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即精确度。不同量程、不同规格的测量工具,其精确度有很大的差异,考虑实验时,要兼顾到这些差异,使其满足实验的需要。

4)方便性原则。有的时候,几个测量工具都可以使用,选择的时候就要关注它们在操作的时候那个更方便。比如说我们现在需要一个阻值变化为20Ω的滑动变阻器,现在手里面有一个020Ω的滑动变阻器,还有一个0200Ω的滑动变阻器,那就只能选择前者。因为后面一个可以利用的范围太小,在90%的范围内移动滑动触头,对电路没有什么贡献,最后的10%虽然有贡献了,但触头移动的空间太小,手一碰可能就是几十欧姆,调节起来很不方便。

3.要关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之前,要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数据记录的表格,如果没有,这样的表格应该如何设计。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思。不少实验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完成操作的,比如说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研究,一个同学用两个手分别拉两个弹簧秤的时候,一定需要另一个同学记录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用DIS研究波义耳定律的时候,一个同学在那里拉注射器,另一个同学就要进行数据采集。二是要关注数据的真实可靠。特别是涉及到两个变量的数据问题,这两个量应该是同一个状态下得到的。

数据的处理通常有三种基本的方法:

1)代数计算法。这是一种基本的数据处理方式,但比较繁琐,一般情况下要求不高,考试的时候也很少考到。

2)列表法。列表的方式和同学们采集数据的时候所用的记录表并不完全相同,它要求自变量等距分布(如果测量数据并不等距,通常需要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再进行外推或者内插),这样通过;列表就可以直接看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特点了。这种方法平是在高中用的也不是很多。

3)作图法。就是根据测量采集的实验数据,选择合适的坐标进行绘图,从图象中获得实验结论的方法。这时老师们用的比较多的方法,也是考的比较多的方法。在使用作图法的时候,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尽量使图线位于坐标的中部位置。这就要求合理确定坐标的标度,包括是否从0开始设置标度;第二,要区分实验存在误差的数据点和测量出现错误的数据点,勇于舍弃那些错误的数据点;第三,所有的图线只有化曲为直,才能利用截距、斜率、面积等进行分析;第四,已知实验规律的图线,要用平滑的曲线或者直线表示事物变化的规律,对于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果物理规律是未知的,那么数据点之间要用一个个的线段依次相连,整体表现出一个折线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