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今天,和我的同事兼徒弟陈琳一道,参加教育考试院命题中心在市三女中举行的2006年秋季高考物理试题评价会。
一、2006年物理试卷的相关数据
1.知识分布
在150分的试卷中,知识的分布是这样的:
力学:55分;电磁学:56分;热学:20分;光学和原子物理学:19分。
其中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部分的分值和2005年高考试卷相比略有增加。
2.能力考查
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五个能力目标,对2006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的分值分布再次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从统计结果看,试卷考查的主要能力是理解判断和分析综合能力,这和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现状是比较吻合的。
3.知识覆盖率
2006年高考物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有94个,在本试卷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到81个,占87%,知识的覆盖率相当高。
4.考生分数
本次高考,有近3万考生参加物理学科的考试。几个相关的分数数据如下:
从上述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试卷的区分度比较大,有利于试卷选拔功能的发挥。考生中分数在140分以上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1.4%,说明这个试卷中部分试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连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很难回答。
二、整体评价
1.试卷的物理气息浓厚
前些年的物理试卷,总有人认为,试卷中的部分试题虽然很“花哨”,但是缺少物理知识的背景,物理气息不够浓厚。今年的物理试题,每一道试题都来自于高中物理规定的知识范围,试题的知识背景清晰,物理思想考查目标明确,物理味道十足。
2.实验试题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去年的实验试题,大部分取自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之外的实验,学生做起来感到难度比较大,教师教起来感到有些茫然,不知道今后的物理教学该如何对待实验这一部分内容。在今年的试卷中,实验试题的选材有了很好的改变,大部分试题来自于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和演示实验,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和方法,都体现了高中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让教师感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和导向作用。专家们建议要保持这样的风格,引导物理教师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
3.整体计算量偏大
和去年的物理试题相比,今年试卷的整体计算量偏大。每一种题型的试题,都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运算,这给考生的考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虽然看上去大部分试题都似曾相识,但由于计算量偏大,导致学生手脚忙乱,这可能也是造成最后一大题学生来不及处理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最后一道试题的前两问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中等程度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解答。这给命题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物理选拔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还是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4.难题分布均匀
每一题型的最后一题,基本上都是难题。其中选择题的最后一题,是一个综合程度非常高的填空题,将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问题和能量转化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欠缺,普遍感到不适应,难度达到0.387;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将平抛运动和斜面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相结合,寻找两者相遇的条件,数学这方面的要求过高;实验题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对两个单摆组成的测量微小时间差的装置进行研究,学生大多数对“微小量放大”的实验思想不清晰,在这里耽误的时间过多;计算题的最后两道试题,难度都比较大,22题的难度为0.410,23题的难度为0.330。每一个部分都有难题,是造成试卷整体高分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5.个别试题的表述值得探讨
部分试题在文字表述方面还有只得探讨的地方。比如第4题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给出的应该是“图形”而不是“图线”,22题空气阻力f是不是已知条件,说得不够明确……等等。最让专家们感到不能接受的是23题,电偶极子模型是介质中分子被极化后产生的,怎么能在介质中加入一个试探电荷呢(第4问)?经过命题教师的解释,才明白,原来的考虑是给三个电偶极子一个外电场,求其中某点的合电场,后来一查《考试说明》,电场的叠加属于打星号的内容,不好考试。无奈之下,之后“创造”了这样一个有悖物理常识的试探电荷放入其中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