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对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一段话的教学质疑
今天早晨在学校里听课,其中的一节课是赏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今天老师讲的主要是其中的第4自然段,原文如下: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老师在介绍这段文字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明确这段话由4句话组成,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比如按照“总、分”的标准,可以分成两部分,即1和2、3、4;按照“客观、主观”描写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1、2和3、4两部分;按照“扫前、扫后”进行划分,又可以分为1、2、3和4两部分。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们进行讨论,明确三种划分方法都是可以的,今天主要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讨论。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从听觉、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角度找出郁达夫在文中的关键词语,体验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突出清、静、悲凉的意境。在讲解的过程中,还穿插介绍了林黛玉的葬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四季的描写共性特点,及其原因等。整个的教学过程还是流畅自然的。
我想质疑的一个问题是:槐树的落蕊是“秋蕊”吗?换句话说,这段文字的几句话是郁达夫在北国的秋天看到了槐树的落蕊而引发的感想吗?
听课之后,我上网查阅了一下有关槐树的生活习性,各个不同的网页上的介绍不完全相同,但在槐树开花的问题上没有很大的出入。现在摘录其中的一段话如下:
“槐树又分国槐和洋槐,洋槐,又名刺槐,花色白,清香,味甜,乃上好蜜源。国槐较洋槐粗壮,其花色淡黄,大小仅及洋槐一半,香亦逊之,且味涩而老,不能食,但可制染料。洋槐于清末引进中国,北方栽种甚广,5月开花。国槐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很长,开花也没个定数,一般7-8月开花,10月结果,其果北人称槐豆角,可做咸菜。”
对国槐的开花时间,有的说6~8月,有的说7~8月,果实成熟的时间比较一致,就是10月份。我估计开花时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各个地方气候不同所造成的,但大体上可以知道这个开花的季节不在真正意义上秋天。
别人对这个问题如何看?我上网“百度”一下,不得了,瞬间出现了相关网页约122,000个,看来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美文,大家都在这里花费了不少的工夫。但在我翻阅的这些网页中,没有发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的干脆说这就是“秋蕊”,有的含糊地用“落蕊”解释了一通。
我的观点是:郁达夫的第一句话“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隐含了这样一个意思:我在北国的秋天,看到了槐树,联想到了那淡黄色的槐花,进一步联想到了那槐花飘落季节满地的花蕊。也就是说,这段话的整个内容都是郁达夫本人在看到槐树之后展开的想象。这样似乎也和教材第二单元“思路的探究(三)”强调想象和联想这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意图相吻合。
但是在语文老师的教学中(包括网络上展示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中),好象都认为俞达夫看见了槐树的落蕊,并且亲自在北国的秋天有了脚踩在落蕊上的感受,从而进一步联想到“一叶知秋”。是我的理解不对,还是语文老师对槐树生长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有问题,进而导致了对文章理解上的歧义?
又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诗,是唐李涛写的“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我又对我的质疑产生了怀疑,是不是唐朝的时候,槐树就是在秋天里开的花?
呵呵,无知者无畏啊,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争鸣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