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之四)

(2006-09-25 13:49:18)
分类: 课程教学

最近的听课集中在物理学科。

我这些日子关注的一个主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

今天高一年级的拓展教学,给学生传授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公式。老师整体的设计和教学安排是这样的:从物体运动的v-t图线出发,通过自己的讲解,推得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两个推论。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和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两个概念,让学生通过刚刚学习的规律找出两个量的数学表达式来,并对两个量的大小进行比较。然后是一个数值计算题:“一个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4秒内通过的位移为7米,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从学生的课堂反馈看,教学的效果是不够好的,学生们被一拥而上的一堆公式给搞糊涂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进行分析。

我认识,这是教学设计方面,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造成的。这个知识点是拓展内容,学生手边没有现成的教材,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不方便。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又太多,大部分是教师强灌给学生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这些内容没有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和顺应,没有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之中,所以让他们用这些公式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关键是要明确什么?实际上就是物体在任意一个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由此可知,运动学有两个基本的规律: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知道了这两个公式,所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样的思想一定要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强化,形成思维定势,让学生明白,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公式实际上是不多的。

在这个基础上,本节课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第一个环节:给出一般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通过和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象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分析一般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这个环节学生肯定可以完成,所以教师千万不要替学生去做。

第二个环节:了解生活中的一般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现象,如各类机动车辆的加速问题等等,知道这种运动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运动。然后从中选取某一运动来进行分析,直接给出初始条件和时间,让学生尝试用基本的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12个示例理解了基本公式的应用之后,进行一次变换,例如速度公式,给出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让学生求时间……这是公式的一次变式训练。

然后,再分析给出的运动,如果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时间,要求物体运动的位移,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两个公式联合起来进行分析,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利用位移公式求得位移。这是公式的第二次变式训练。

第三个环节:对公式的运用进行总结。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能不能不联立公式,用一个公式就能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呢?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完成了。有关公式的推论问题,留在下节课再进行研究。

在第二课时中,要让学生明确:描述运动的物理量有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等五个,而基本公式只有两个,因此,只有已知三个物理量,才可以通过公式,求得另外两个物理量。已知的三个物理量不同,求解时选择的规律也不相同。可以通过基本公式的变形,将求解任意运动学的问题,都用一个公式进行简单地讨论。这就是我们给出推论的本意,这些推论都是没有必要记牢的。

这样,学生就会明确哪些是最重要的知识,是必须要记牢的,哪些是拓展出去的知识,是可以通过基本关系推导出来的。

上述的设计,还有一个构思,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台阶”,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拾级而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常说要给学生提供“脚手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位教师原来的教学设计,台阶架设的太高,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文字表述的问题,本身的难度过大,第二个问题又涉及到两个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的取舍问题,这些都超出了学生学习的潜在水平,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