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易中天《品三国(上)》一书随想
到今天凌晨3:00,一口作气将《品三国(上)》一书读完了。
这是我暑期读书计划之外的一本书。7月22日《品三国(上)》一书首发,我的孩子立即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回来,在自己阅读的同时,建议我也读一下。我的孩子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论坛》被易中天吸引的,恰好我这个不怎么看电视的人也在《百家论坛》中认识了易中天,认为他讲的不错,所以我在孩子读书之余,也将此书认真的读了一遍。
关于这本书的出版,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交织回响。一种是赞美的,认为易中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文化,了解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这些文化和人物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制度和人性。另一种是诋毁的,认为易中天先生是在歪解三国,把《三国演义》、《三国志》等混起来,是在咀嚼,而不是品。并且认为易先生只品出了细节,但没有阐发“大义”,品出了钩心斗角,失了国家忠义,是把中国人庸俗化,把政治庸俗化,把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庸俗化(葛红兵)。我看到了这些报道,很为易先生高兴,我认为任何一件事情出来后,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导向一个方向的声音,要么全是赞美的,要么全是质骂的,这都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但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工作的领域、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确实是经常出现的。比方说,一个领导者的讲话,很快就会变成“金科玉律”,所有的群众都说好,都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或者作为“基本理论”来看待;过了一段时间,换了一个领导人,又出台了一个新的理论,然后又是异口同声的赞美,……出台的这些东西都是完美无缺,非常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恐怕未必,但就是听不到反对的声音。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的角度,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来理解同一件事情,因此出现争论或者完全相反的意见是非常正常的,也说明这个社会对这件事情的运作是正常的,所以我为易先生高兴。易中天先生给批评者的三点说明,我也认为很好:第一,自己没有义务回应所有的批评;第二希望批评者能够公开姓名,光明磊落地进行争论;第三,希望这种批评是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
很多人认识三国人物,不是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专业性的史实文献中获得的,而是通过口述、《三国演义》、电视剧和动画片等多种媒体获得。就是现在给每一个国民赠送一本《三国志》,我相信至少95%以上的人们是不会去认真阅读的,一来是我们的社会和国民还不具备普遍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我工作的系统,人民教师应该是一个最能体现阅读水平的群体,但他们的阅读习惯尚且不敢让人恭维,更别说全体国民了。二来是这样的书籍读起来非常吃力,如果没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要想读懂是很困难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无疑是一本既能较好地反映三国历史风貌,又通俗易懂容易让大家理解的好读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敢一次性地印刷55万册,也就是因为他们认定了这本书的上述作用,知道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口吻的好作品。
易中天先生在开场白中说,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称之为“历史形象”(历史形象常常又不一定是历史的真象);一种是文艺作品中的面目,称之为“文学形象”;还有一种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称之为“民众形象”。一件事情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要看三种面目在人们心目中哪些是主体地位的。如上所述,三国的题材以及根据三国改变而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民间传说,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经历了近2000年的广为流传和演绎,历史的真相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逐渐被演化成“神”或世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每当有人提出关于三国故事和三国人物的一个新的观点的时候,世人必然会把它和自己头脑中已经固定成型的人物和故事形象进行对比,然后通过同化和顺应,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或者排斥。我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上)》也是这样。在我的印象中,三国的很多故事都是非常精彩的,精彩到我自己都怀疑其历史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前面曾读了陈舜臣所著的《曹操》一书,今日再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上)》,在读书的的过程中印证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解决了我很多的疑惑,比如说官渡之战曹操能够胜利的内外部原因、孙刘联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物是鲁肃还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取胜的真正原因、曹操为什么能够从华容道上顺利撤退等等。
易中天先生在开场白中还提到,历史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个人意见”。我不具备站在古人立场上看三国的深邃目光,也没有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三国的洞察力,充其量只能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努力的“品三国”。但我想,即使这样,也不能胡思乱想,应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判断。从这点上说,我还是期待着《品三国(下)》的出版的。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确实可以酿酒。历史就是让人说的东西,说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历史可以被温柔地打开,历史不可以被暴戾地撕开。易中天谈历史、说三国,就是温文尔雅地打开历史,走向故事,走向人物,走向人性。“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生”,这里的“说”实在很紧要,这么一“说”,就没有了学究气,而多了一份活色生香的鲜活灵动。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淡定从容、舒缓有度,这真是需要禀赋、需要功底的。
《品三国》(上)
易中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