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校园一瞥 |
给新高一教师的建议已经写了三次了,我觉得还有一些话要说。
四、鼓励学生建设生动活泼的社团
1.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社团是指由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属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形式。
根据心理学对群体概念的划分,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设立并由文件正式规定的一种固定编制、明确的职责权限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的群体。学生班级、年级、属于正式群体的范畴;非正式群体是指不是由组织或上级任命而组建,而是由情趣一致、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相同及彼此需要等原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而自然或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的松散性群体,没有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其成员之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它是以个人之间的喜好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社团属于一种兼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种特性的群体。因为它既是由志同道合、爱好相仿的学生自愿组成,又必须经学校批准认可。同时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必然具备作为群体的条件,如心理上的认知性、行为上的联系性,利益上的依存性、目标上的共同性、群体行为的规范性,结合的组织性等等。
2.社团是拓展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拓展型课程分为三个科目组,分别是学科类科目组、活动类科目组和专题教育类科目组,社团活动属于活动类科目组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课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活动类科目组的属于学生限定选择的课程。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活动类科目组的拓展型课程学习,但是具体的学习内容由学校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国家不做统一的要求。
作为活动类科目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团活动的建设,对全面实施新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课堂系统专业的教育和理论灌输,更需要大量课外丰富的实践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和社会之前在人文社科、文学艺术、体育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不同特长的人才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在当今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谈论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向综合方向发展之即,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和最有价值的实践。
3.社团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有可能成为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尤其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的社团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既可有政治的、经济的、文体的,也可以有专业性、生活技能性的、服务性的、实践性的。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社团,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接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教育,以使自己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适应现代科学学科间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古语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1)组织能力。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全体人员参与,各自担任自己的角色,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2)自学能力。社团成员大都是对某一方面很感兴趣的同学,通过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形成自学的积极性。(3)思维、创新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这种灵感来自自身的兴趣和社团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激励作用。(4)表达能力。学生在社团互动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无形中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5)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社团活动有利于班风学风的形成。社团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归宿感,他们在课余时间组织的各类活动,都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而定的,因此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导大家在集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可以填补课余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可以自觉抵御不良文化对他们的诱惑和侵蚀,这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班级的班风建设和学生的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