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校园一瞥 |
三、备课组的工作非常重要
新高一年级和其他年级相比,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生、新的教材、装修一新的教室和多媒体设备、新的备课组和年级组……在应对这一系列新情况的过程中,让课堂出新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每个老师关注备课组的工作,凝聚集体的智慧,加强备课组的建设。
1.备课的起点
新高一的老师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在这个暑假期间,很难从学校里拿到下一学期的新教材。因为新教材配送到学校,大约要到即将开学的时候。除了向兄度学校的老师们借阅新教材之外,建议老师们花点力气,研究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课程方案》、八大学习领域的《指导纲要》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等。上述三类重要文件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其版本,改动较大、目前最新的版本是“试行稿”。上述文件是我们课程实施的上位文件,又称之为“理想的课程”。
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中,建议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结合不同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就某一节课而言,三维目标应该如何体现。“知识和技能”的目标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是一直在变化的,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 “过程和方法”渗透在不同的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随具体的情况而定,也是能够理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何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探究的地方。老师们不妨就此确立一个研究的课题,做一些实质性的探讨。我想这一定是一个可以在教育科研方面出彩的地方。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也是我们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2.备课需要明确的三个要求
我在上个学期给老师们开的一个讲座中,曾对备课提出了三个要求,分别是:使自己明白;使学生明白;使学生容易明白。对于新高一的老师们来说,备课活动就是要每个老师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备课要使自己明白。是指备课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他人现成的教案或者教学参考书上的介绍,而是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个人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散文,讲解了字词和中心思想是一种境界,能够让学生从中读出一种意境、展开和自己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想,又是一种境界;物理课堂上讲述物理学史实,是让学生把其看作是一个故事,还是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方面的熏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数学课上,是让学生反复操练,强化知识点的落实,还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加强数学和真是世界的联系,也属于完全不同的境界……备课的时候,你要问自己,你明白我们教育的目的吗?你在备课的过程中,是按照这样的教育目的在思考的吗?你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目的吗?
备课要使学生明白。是指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要给学生一条明晰的学习思路,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开展。什么样的课学生最不容易明白?是那些上课没有明确的主题的教学,是那些上课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教学,是那些做了一道又一道习题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教学,是那些不管学生的反应教师个人像老和尚念经似的教学……备课要使学生明白,教师要研究一些教育心理学,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以及中学生认识方面的心里特质。备课要使学生明白,换一个角度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科学性,科学的内容学生通常是能够接受的。有的时候老师教不明白,就是因为其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备课要使学生容易明白。是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学生是可以接受的,但科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比较理性,容易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昏昏沉沉。要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从备课这一环节开始进行一些教学艺术性方面的处理,使学生容易理解,乐于理解。关于教学的艺术性,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我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3.教研和科研相融合
新高一新教材,要求我们备课组必然要加强教研工作。问题是如何开展教研?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将教研和科研融合起来,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研究中促进课题的落实。
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加以规范化的研究,进行证实和证伪呢?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困惑和疑难。脱离课堂教学和备课组工作实际的科研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科研,注定在学校里是不能够开花结果的。老师们要把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个小问题记录下来,通过备课组的活动征询答案。能够获得确切结论的,就是教研活动的成果;不能够形成共识的,由备课组长牵头或者备课组长指定一个老师牵头,把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变成一个个科研小课题,逐一地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归纳整理,获得实践的结果。完成之后将这个问题大家原来的争论,备课组的做法和实践、最后取得的成果或结论整理出来,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科研报告。
4.留下工作的足迹
对于新生事物,在勇于实践的同时,还要注意留下工作的足迹,除了备课的笔记、研制的作业单之外,将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真实地记录下来,一年之后可能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有的老师平时教学一套一套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一让他写一点教学经验和感悟,就囊中羞涩,一句话也“挤”不出来。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就是平时不注意撰写教学日记,不注意资料的积累。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给自己定了每天的“五个一”工程,每天上一节课,和一个学生谈心,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写一篇教育日记。他每天要求自己必须完成这“五个一”工程,就这样日积月累,他记录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素材,到后来将这些记录一整理,就是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就是一本书。就着样,他每年源源不断地出版著作,成了全国十佳教师。他的经验简单易学,关键就是大家有没有恒心和毅力。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就有多了一个教育素材了吗?